
(1) [bore a hole]∶凿通;凿穿
(2) [give a farfetched interpretation]∶非常牵强地解释,硬说成具有某种意思
孔子称述而不作,今不依章句,妄生穿凿,轻侮道术。——《后汉书·徐防传》
(1).开凿;挖掘。 汉 焦赣 《易林·井之归妹》:“穿凿道路,为君除舍。”《汉书·沟洫志》:“奏请穿凿 六辅渠 ,以益溉 郑国 傍高卬之田。” 唐 方干 《路支使小池》诗:“儿童戏穿凿,咫尺见津涯。” 秦牧 《长河浪花集·中国红场的旗帜》:“旧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近八十年,但始终像一条力量不足的流水绕着巉岩绝壁,却无力穿凿而过似的。”
(2).犹牵强附会。《汉书·礼乐志》:“以意穿凿,各取一切。” 宋 刘克庄 《答杨羿》诗:“枣李流传容有伪,笺家穿凿苦求奇。”《红楼梦》第一回:“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 朱自清 《陶渊明的深度》:“《拟古》诗第九,怕只是泛说,本书以为‘追痛 司马休之 之败’,却未免穿凿。”
“穿凿”一词的含义可从本义和引申义两方面解析,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如《后汉书》、汉焦赣《易林》等)的信息如下:
指凿通、挖掘的行为,常见于古代工程描述。
例:汉代开凿六辅渠时,“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傍高卬之田”;唐代方干诗句“儿童戏穿凿,咫尺见津涯”也体现此意。
指强行解释或曲解原意,含贬义。
例:《后汉书·徐防传》批评“不依章句,妄生穿凿”;朱自清评《拟古》诗时称某些解读“未免穿凿”。该用法常与“附会”连用为成语“穿凿附会”,形容生拉硬扯的逻辑。
提示:该词需结合语境区分具体含义,引申义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更频繁,多用于批评缺乏依据的论证或过度解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