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hinny and neigh]∶形容马嘶鸣声
马鸣萧萧
萧萧班马鸣。——唐· 李白《送友人》
车辚辚,马萧萧。——唐· 杜甫《兵车行》
(2) [sough;whistle]∶风声
风萧萧兮易水寒。——《战国策·燕策》
风萧萧
(3) [desolate]∶冷落凄清的样子
(4) [thin]∶[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祖父看见了镜里的白发萧萧
(1).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斾旌。” 晋 陶潜 《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唐 刘长卿 《王昭君歌》:“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 羌 笛声相和。” 宋 王安石 《试院中五绝句》之五:“萧萧疏雨吹檐角,噎噎暝蛩啼草根。” 元 耶律楚材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之五:“云飘飘,水萧萧,一灯香火过闲宵。”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 杨子畏 ,居于 泗水 之滨。斋临旷野,墙外多古墓,夜闻白杨萧萧,声如涛涌。” 冰心 《超人·离家的一年》:“月影下,树叶萧萧。”
(2).萧条;寂静。 晋 陶潜 《自祭文》:“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 宋 臣,俭笑 王孙 。” 唐 皎然 《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诗:“寒花寂寂徧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 明 高启 《秋日江居写怀》诗之七:“渔村靄靄缘江暗,农径萧萧入圃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女数日不至。母疑之,往探其门,萧萧闭寂。”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一任他秋意萧萧,秋云黯黯,我只笑,笑君空扰攘。”
(3).形容凄清、寒冷。 晋 陶潜 《祭程氏妹文》:“黯黯高云,萧萧冬月。” 唐 韩愈 《谢自然》诗:“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 明 詹同 《出猎图》诗:“穹庐散野如繁星,凉月萧萧照平陆。”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四章:“荒村风雪,萧萧彻骨。”
(4).稀疏。 唐 牟融 《游报本寺》诗:“茶烟裊裊笼禪榻,竹影萧萧扫径苔。” 宋 李纲 《摘鬓间白发有感》诗:“萧萧不胜梳,扰扰仅盈搦。” 明 高濂 《玉簪记·命试》:“白髮萧萧今已老,归閒堪守林皋,梦回青琐恋王朝。”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埃娥》:“ 亚哥斯 见了这位白发萧萧的老人这样沉痛的呼吁,他却是不动心。”
(5).简陋。 唐 牟融 《送范启东还京》诗:“萧萧行李上征鞍,满目离情6*欲去难。”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四折:“行李萧萧倦修整,甘岁月淹留帝京。” 明 高启 《送萧隐君自句曲经吴归维扬》诗:“来去逐 江 云,萧萧旧巾屨。”
(6).萧洒。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嵇康 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上》:“﹝ 李约 ﹞以近属宰相子,而雅度玄机,萧萧冲远,德行既优,又有山林之致。” 明 唐寅 《题画竹次杜水庵韵》:“萧萧美人脱凡俗,蕉姓称萝名碧玉。”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萧萧汉语 快速查询。
“萧萧”是一个多义性较强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在文学中常借“萧萧”营造秋日萧瑟氛围,如秋风扫落叶的凋零感,或引发对时间流逝的哲思。
“萧萧”既可模拟马鸣、风雨等声音,也可形容寂寥场景或外貌特征,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其文学性较强,常见于古典诗词,用以增强画面感与情感表达。
萧萧,读作xiāo xiāo,是一个汉字词语,主要有以下几个意思:
1. 形容风声悠扬、凄凉的样子。
2. 形容声音低沉、幽怨的样子。
3. 形容动植物的柔软、摇曳的样子。
萧萧由“艹”和“木”两个部首组成。第一个字的部首是“艹”,第二个字的部首是“木”。
这个词总共有11个笔画,第一个字有4个笔画,第二个字有7个笔画。
萧萧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楚辞·离骚》一诗:“萧条白、虹扃空、天朋衰。”
在繁体中,萧萧的写法和简体字一样。
在古代,萧萧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例如,在《说文解字》中,第一个字“萧”写作“蕭”,第二个字“萧”写作“謏”。
1. 秋风吹过,枯叶萧萧飞散。
2. 他的声音萧萧地传来,让人感到凄美。
3. 风儿轻轻地吹过,树叶萧萧作响。
1. 组词:萧瑟(形容声音低沉、凄凉)、凄萧(形容风声凄凉)。
2. 近义词:凄凉、凄美。
3. 反义词:喧闹、热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