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公九卿的简称。《仪礼·丧服》:“公卿大夫室老士贵臣。”《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汉书·陈宠传》:“及 竇宪 为大将军征 匈奴 ,公卿以下及郡国无不遣吏子弟奉献遗者。” 刘师培 《悲佃篇》:“试徵之 周代 天子立官,自公卿至胥徒,约五万九千四百餘人。”
(2).泛指高官。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 始元 元年,春二月。黄鵠下 建章宫 太液池中,公卿上寿。” 唐 元稹 《祭礼部庾侍郎太夫人文》:“公卿委累,贤彦駢繁。” 明 方孝孺 《君子斋记》:“为君子矣,虽不为公卿,无害也;为公卿而不足为君子,其如公卿何。” 严复 《和荆公<贾生>》诗:“赋鹏深情人不解,祇言未得作公卿。”
(3).指丈夫。《敦煌曲子词·凤归云》:“待公卿迴故日,容颜憔悴,彼此何如。” 蒋礼鸿 曰:“‘公卿’指丈夫,这和阿曹婆词称丈夫为‘君王’相同。俗文学里的所谓‘官人’,实际和公卿的意义也相同。”见《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公卿”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详细解释:
三公九卿的简称
这是其最原始的含义,起源于周代官制。“三公”通常指最高行政长官(如太师、太傅、太保),“九卿”为中央各部门主管(如宗正、廷尉等)。《仪礼·丧服》中记载“公卿大夫室老士贵臣”,即指这一层级划分。不同朝代具体职位有所调整,但“公卿”始终代指朝廷核心高官体系。
泛指高官显贵
随着历史演变,“公卿”逐渐成为高级官员的统称。例如唐代元稹在《祭礼部庾侍郎太夫人文》中描述“公卿委累,贤彦骈繁”,此处即泛指位高权重者。明代方孝孺更直言“为公卿而不足为君子,其如公卿何”,进一步体现其象征地位的意义。
古代对丈夫的雅称
这一用法多见于敦煌文献等俗文学中,如《敦煌曲子词·凤归云》写道“待公卿回故日,容颜憔悴”,学者蒋礼鸿指出此处的“公卿”与“官人”类似,是妻子对丈夫的尊称。
补充说明:日本平安时代后,“公卿”也指三位以上的贵族,但此含义属文化衍生,与中国传统用法不同。
《公卿》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主要指的是古代的官员。公卿一词代表着高层官员,通常是皇帝下属的高级官员,负责国家政务和决策。
《公卿》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它们分别是“八”部首和“臣”部首。八部首表示与人身有关的事物,臣部首则代表了官员。
拆分为部首后,《公卿》这个词的总笔画数为10画。
《公卿》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公劳》篇中,意思是贤能的人才。后来,在西周时期,《公卿》的意义渐渐演化为高级官员。
《公卿》的繁体字是「公卿」,保留了原始意义和拆分部首。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以《公卿》为例,古时候写作「公卿」,使用的是篆书或隶书风格,呈现出古朴、工整的形态。
1. 《春秋》中记载着许多关于公卿的事迹。
2. 他被封为公卿后,便承担了国家的重任。
1. 郡公:地方行政区划中的高级官员。
2. 卿卿我我:形容情侣间互相依偎、恩爱甜蜜的样子。
近义词有官员、大臣、朝臣,它们均指代古代的高级官员。
反义词根据上下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可以根据具体情境选择相应的词语。
宝圭残剥蚕蛹长城站逞味冲溢达名电工学独科花顿戢独侑耳舍風旆复杂干忤宫相河溓海晏花爆胡羼蟪蛄迦逅惊怛鸡群鹤九锁赍议鞚鞍空额蠡结留好论辩满舌生花濛胧勉慰蜜果蟠曲漂樐平文破觚为圜气母蛩毡人排散差嗓门三梁扫穴犁庭烧冷竈神智骢十八罗汉十二分饰价陶淑田浍恬酒头上末下推类外闲畏法违心之言小儿郎犀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