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拷打。《淮南子·时则训》:“﹝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笞掠,止狱讼。”《后汉书·陈禅传》:“及至,笞掠无筭,五毒毕加, 禪 意自若,辞对无变,事遂散释。”《新唐书·刘贶传》:“母病狂易,非笞掠不能安,左右皆亡去, 敦儒 日侍疾,体常流血,母乃能下食。” 宋 洪迈 《夷坚乙志·贾成之》:“吏不胜笞掠,强诬服。” 明 陆垹 《篑斋杂著·时务策》:“裸体笞掠,为辱已极,仁人之所深隐,况编伍乎,抵死乎,此其不审,甚非所以体天爱人。”
“笞掠”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拷打或暴力行为,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出处,可参考《淮南子》《后汉书》等文献,或查阅网页提供的来源。
《笞掠》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用鞭打击、鞭笞。它代表了一种残酷的体罚行为。
《笞掠》的部首是“⺮”,它是一个常见的部首,表示与竹子相关的事物。
《笞掠》的总笔画数是16画。
《笞掠》源自于古代汉字,它的繁体写法为「箎掠」。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和今天有些不同。古代的《笞掠》可以写成「笞掣」或「笞掣」。这些写法也代表了用鞭子打击的意思。
1. 他因犯错而受到了老师的严厉笞掠。
2. 这个国家已经废除了对犯人进行笞掠的刑罚。
1. 鞭笞:用鞭子打击、抽打。
2. 折磨:对人进行身体或精神上的剧烈痛苦。
1. 鞭挞:用鞭子抽打、惩罚。
2. 鞭打:用鞭子打击。
宽容:对犯错的人给予宽大处理,不惩罚或虐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