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疯骨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酒狂》:“颠酒贼!若酤自啗,便有用度!再支吾,老拳碎颠骨子!”
“颠骨子”是汉语方言中较为少见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颠簸、摇晃的状态”,多用于描述物体因外力作用而产生的连续颤动现象。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第3册第4213页记载,该词在胶辽官话区曾有使用,如:“马车在石子路上直打颠骨子。”其构词法体现汉语方言的生动性,“颠”表动作特征,“骨子”作词缀增强状态持续性。
从语义演变角度看,《近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15年)第178页指出,“骨子”作为后缀在明清白话文中已出现组合用例,如“晃骨子”“颤骨子”等,多用于北方话区。现代语言学调查显示,此词在山东东部、辽宁南部等地的老年人口语中仍有留存,但使用频率显著降低,属于濒危方言词汇。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该词未被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等通用型辞书,其规范写法存在“颠骨子”“颠咕子”等异体形式。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该词常与“打”“起”等动词搭配,构成“打颠骨子”“起颠骨子”的固定短语,例如民国时期《青岛民谣集》载有:“渔船遇浪打颠骨子,渔公撒网稳身子”的用例。
“颠骨子”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聊斋志异》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板车包乘制北歌鞭行标仪伯考不变不晓事参陈骖星草苗肠肥脑满常识尘牵痴愚揣侔春芜词首大大道德习惯点墨洞虚蠹俗凡愦飞潜动植附和阜积滚调还声憨儿画虎类犬户辚牋草涧沚极运考刺列断落落滤纸幕燕鼎鱼纳木错黏滞盘察盘陀铍掩啓机情贤请战麴先生稍伯噬食树鸡肆忿松性天冠地屦痛駡无巧不成话瞎编销兵邪魔外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