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见“ 题桥柱 ”。
(2).相传 东汉 灵帝 时, 长陵 田凤 为尚书郎,仪貌端正。入奏事,“ 灵帝 目送之,因题殿柱曰:‘堂堂乎张, 京兆 田郎 。’”见 汉 赵岐 《三辅决录》卷二。后遂以“题柱”为称美郎官得到皇帝赏识之典。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闻嘉公柳遐墓志》:“ 魏侯 之见 刘廙 ,不觉敛容; 汉 主之观 田凤 ,遂令题柱。” 唐 杨炯 《唐同州长史宇文公神道碑》:“清晨伏奏,几承题柱之恩;閒夜洁斋,惟有张灯之宿。” 唐 钱起 《和王员外雪晴早朝》:“题柱盛名兼絶唱,风流谁继 汉 田郎 。” 明 何景明 《送高子登赴试》诗:“题柱名千里,登臺策万言。”
(3).谓题写楹联。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二:“ 埴 先太常一生俭约,始终不渝。于庭前题柱以示后人云:‘俭于己,可以不求于人;俭于官,可以不取于民。’”
“题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题桥柱”的简称
源自汉代司马相如的典故。相传司马相如离开成都赴长安时,曾在城北升仙桥柱题写“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的誓言,表达求取功名的志向。后世以此代指立志进取或功成名就。
称美官员受皇帝赏识的典故
东汉灵帝时期,尚书郎田凤因仪容端正、才华出众,奏事时被灵帝注目赞赏,并在殿柱题字“堂堂乎张,京兆田郎”以示褒奖。这一典故成为赞美郎官得帝王器重的代称。
题写楹联或文字于柱上
泛指在建筑物的柱子上题刻文字或对联的行为,常见于古代亭台楼阁的装饰或纪念场景。
扩展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三辅决录》《华阳国志》等古籍。
《题柱》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具体来说,它是由“题”和“柱”两个字组成的。这个词的意思是在柱子上题写字句,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将诗文等作品刻写在柱子上以示庄重。
根据汉字的构造,在拆分《题柱》的字中,“题”字的部首是“月”,而“柱”字的部首是“木”。其中,“题”字由10个笔画组成,而“柱”字由8个笔画组成。
《题柱》这个词在古代中国出现得比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在古代宫殿、寺庙、园林等建筑物中,常常可以看到柱子上刻有各种诗文和名句。这些题刻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建筑物的文化内涵,也用来表达主人的文化修养。在繁体字中,“题柱”分别是“題柱”。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些许不同于现代汉字。关于《题柱》中的“题”字,早期的写法是“匕”字的俗体写法,表示匕字由水滴形状改变而成。而关于“柱”字,早期的写法是类似于“亻柱”的写法,表示人站在柱子旁边。这些古代的写法在演变的过程中逐渐统一为现代的形状。
这里以一句例句来展示《题柱》的用法:
他专注地题写文章,仿佛把字句镌刻在心灵深处的柱子上。
《题柱》这个词可以形成其他组合词,例如“题刻”、“柱子”等。
《题柱》的近义词可以是“题字”或“柱题”,而没有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