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晋 、 南北朝 大臣任命僚属谓之“板行”,以示与朝廷诏授有别。《南齐书·荀伯玉传》:“ 伯玉 少为 柳元景 抚军,板行参军。”《南史·檀珪传》:“ 元徽 中, 王僧虔 为吏部尚书,以 珪 为征北板行参军。” 清 成瓘 《篛园日札·官府中琐语琐事之沿》:“ 晋 宋 署官,多由板行。余谓此犹今所云宪牌委署耳。”
(2).雕板印刷发行。 元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中:“ 陈起 宗之 ……刊 唐 宋 以来诸家诗颇详备,亦有《芸居吟稿》板行。”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金6*瓶6*梅》:“此等书必遂有人板行,但一刻则家传户到,坏人心术。”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八:“ 宋 末 汶阳 王质 ,号 雪山先生 ,著《诗经总闻》二十卷……三百篇皆自创己意而解之,惜无力板行之耳。” 叶德辉 《书林清话·刊刻之名义》:“刻板盛于 赵宋 ,其名甚繁,今据各本考之,曰雕,曰新雕……曰板行,皆随时行文,久而成为习语。”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板行汉语 快速查询。
"板行"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主要包含以下释义:
一、印刷术语 指古代雕版印刷的制版工序。《汉语大词典》定义为"雕刻书版以成书"的过程,该技术自唐代逐渐成熟,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的"板印书籍"即为此工艺。印刷成品称为"板行本",在版本学中特指雕版印刷的书籍版本。
二、行政术语 指官方颁布的标准化公文格式,始见于明代《吏文辑览》:"凡奏本俱要依照板行体式"。此处"板行"强调文书必须依照既定模板制作,体现古代行政文书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三、书法术语 在书法理论中特指行笔的力度控制,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提及:"作书须板行涩进",指运笔时应保持稳健均匀的节奏,避免轻滑浮躁的笔触。
以上释义源自《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中国古代印刷史》(中华书局)等权威辞书及专业典籍。具体用例需结合文献语境作具体分析,建议查阅《辞海》《中国历史大辞典》等工具书获取更详尽的释义解析。
“板行”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任命
指大臣自行任命属官,区别于朝廷正式诏授的职位,属于非正式授权。例如《南齐书》记载“伯玉少为柳元景抚军,板行参军”,此处“板行参军”即由地方官员自行委任的僚属。
行政特点
类似后世的“宪牌委署”,强调层级内部的临时性或非正式人事权,常见于魏晋南北朝的门阀政治体系。
指雕版印刷并发行书籍,多见于宋元明清文献。例如:
部分现代词典提及“板行”作为成语,表示“事情已确定不可更改”(如),但此用法未见于古籍或权威文献,可能为现代衍生或混淆其他词汇的释义,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南齐书》《梅磵诗话》等原始文献,或参考辞海类工具书。
扒沙八十孩儿辨絜边裔避衰参政议政尺一书楚臣讴醋栗颠草帝则傅年父母庚辰好古嚆矢河谷幻士画狱牢肩排焦皂旌纛荆南郡邸宽刑沥霤楼堡民鉴弥辔怒恼拍密盘杠子平白迫蹴钦天历琼华宴任公乳花煞果上面申礼设粥矢愿司董死驴松波波太清氅韬光用晦特转铁磁体铜管乐队万古长青问齿相识显露销遗霞庄写顺朱儿西官席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