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寄的意思、持寄的详细解释
持寄的解释
持物寄人。 南朝 梁 陶弘景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唐 权德舆 《郴州换印因寄员外使君》诗:“缄题 桂阳 印,持寄 朗陵 兄。” 宋 王安石 《怀元度》诗之三:“不可持寄君,思君令人老。”
词语分解
- 持的解释 持 í 拿着,握住:持笔。持枪。持牢(把稳)。 遵守不变:坚持。持久。持操(保持节操)。持之以恒。 主张,掌管:主持。持平。持国。持重。持之有故(立论有根据)。 对待,处理:持身(对待自己)。持盈。持
- 寄的解释 寄 ì 托付:寄托。寄存。寄情。寄怀。寄意。 依靠,依附:寄居。寄食。寄生虫。 托人传送,特指由邮局传递:寄信。寄钱。 认的亲属:寄父。寄母。寄子。 笔画数:; 部首:宀;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持寄"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核心意思:
一、本义:手持物品托付传递
指亲手拿着某物交付给他人,委托其转交给第三方。强调物品的物理传递过程和委托行为。
- "持":本义为用手拿着、握住(《说文解字·手部》:"持,握也。"),引申为持有、保持。
- "寄":本义为托付、委托(《说文解字·宀部》:"寄,托也。"),引申为寄存、寄托。
- 二字结合,"持寄"即"手持(某物)以托付(他人)",核心动作是持物委托转交。例如在古诗文或书信中,描述将书信、物品亲手交给信使或熟人,请其带给远方之人。
二、引申义:借物传情,寄托心意
在文学表达中,"持寄"常超越单纯的物品传递,承载着传递情感、思念或信息的功能。所"持寄"之物(如书信、礼物、信物)成为情感的载体。
- 例如:诗人或游子将写满思念的家书"持寄"回乡,或友人将象征情谊的礼物"持寄"对方。此时,"持寄"不仅指动作,更蕴含了通过物品传达心意、寄托情感的深层含义。
三、用法特征
- 动作主体明确: 通常有明确的发出者(谁持寄)和委托对象(寄给谁,通过谁转交)。
- 对象具体: "持寄"的对象通常是具体的物品(如书信、衣物、土产、信物)。
- 蕴含情感或目的: 即使未明言,该行为往往带有特定的情感(思念、关怀、问候)或目的(传递消息、请求帮助)。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 对"持"和"寄"的释义及古例分析,是理解复合词"持寄"本义的基础依据。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第5版) 对"持"、"寄"的常用义项及文言用法的解释,有助于把握该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实际运用场景。
现代使用提示:
在现代汉语中,"持寄"一词已非常罕见,其含义通常被更常用的词语替代,如"托带"、"转交"、"寄送"或直接用"寄"。理解该词主要有助于阅读和理解古代或仿古文学作品。
网络扩展解释
“持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持物寄人,即携带物品托付给他人。该词最早见于南朝文献,如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中“不堪持寄君”,表达无法将山中白云寄予君王的意象。
二、延伸内涵
- 实物寄托:特指代为保管或转交物品的行为,如唐代权德舆诗句“缄题桂阳印,持寄朗陵兄”中描述官印的转交。
- 情感载体:在文学语境中可引申为情感寄托,如王安石“不可持寄君,思君令人老”将思念具象化。
三、现代理解差异
部分现代解读(如培训啦网站)认为该词包含情感托付的抽象含义,但需注意这类解释缺乏权威文献支撑。传统词典仍以实物转交为核心释义。
注: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多出现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如需深入考证,建议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专业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百辟刀半纪碑泪吡哩叭喇参閲铲运车尘顔刺面待理不理迵达栋梁都速钝才发轨发横财方弓丰裕缚褲皋圃躬稼鬼难踝蹄婆会同健步讲艺谏鼙嘉石经折旌智羁情酒酲旧家就业具述巨踊名邦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母难之日盘回乾坼牵断乾竺桥吏轻条秋皛秋年铨拟趋影三嬗上客识才尊贤谁分水火不避缌服四空虽故梯形土偶王坛宛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