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就业的意思、就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就业的解释

[obtain employment] 得到工作机会,参加工作

详细解释

(1).求学。《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北史·高允传》:“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 唐 元稹 《莺莺传》:“伏承便於京中就业,进修之道,固在便安。”

(2).指得到职业,参加工作。 冰心 《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我的父亲和母亲都认为女孩子长大了也应该就业,尤其是我的母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就业(jiù yè)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指个人通过合法劳动获取报酬的社会行为,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一、基本释义

指获得职业并参与工作的状态。具体指具备劳动能力的公民依法从事社会劳动,从而获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行为。该释义强调劳动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如:

“毕业后他顺利就业于一家科技公司。”

(参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708页,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2450-8)

二、词源与构词解析

  1. “就”:取“从事、开始”之义(《说文解字》:“就,高也。从京从尤”),引申为“投身于”。
  2. “业”:原指古代记事木板(《说文解字》:“业,大版也”),后衍生为“职业、事业”。

    二者结合形成动宾结构,字面意为“从事职业”,最早见于《魏书·高祖纪》:“工商杂役,尽听就业”,指从事某种营生。

    (语源考据参考《汉语大词典》第3卷第104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三、现代用法特征

  1. 主体广泛性:涵盖劳动者(如“高校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如“企业扩大就业岗位”)及政策层面(如“促进就业政策”)。
  2. 社会属性:与失业相对,体现个人社会价值与经济保障功能,如“就业是民生之本”。
  3. 扩展词义:
    • 灵活就业:非全日制、临时性工作形态(如网约车司机)。
    • 充分就业:宏观经济学术语,指失业率维持自然水平的状态。

四、近义词辨析


权威参考来源: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3.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具体释义可查阅纸质或官方电子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就业”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通过合法途径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报酬或收入的经济活动。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构成要素

    • 劳动主体:需满足法定劳动年龄(通常为16岁以上)且具备劳动能力。
    • 合法性:从事的工作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如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保等。
    • 有偿性:通过劳动获得货币或实物报酬,区别于义务劳动或志愿服务。
  2. 统计标准差异
    国际劳工组织(ILO)定义就业为:每周工作≥1小时并获得报酬,或虽未工作但有固定职位(如休假、病假)。我国统计标准更严格,通常要求每周工作≥1小时且当月收入≥当地最低工资的1/3。

  3. 就业形式分类

    • 正规就业:签订劳动合同,享受完整劳动保障(如五险一金)。
    • 非正规就业:包括灵活就业(如网约车司机)、临时工、自由职业等。
    • 隐性就业:未登记但实际存在的工作,常见于非正规经济领域。
  4. 社会经济意义

    • 对个人:实现生存保障、社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提升。
    • 对国家:就业率是宏观经济“晴雨表”,与GDP、通胀率并列为三大核心指标。2023年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为5.5%左右,显示就业稳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当前就业市场呈现“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传统行业岗位饱和,另一方面新兴产业面临人才短缺。政府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政策促进就业,个人也需通过终身学习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别人正在浏览...

报佛苞苴竿牍碧桐杯播越大亨断喝端午发喘方正匪躬封面丰胙愤痛府帖概志更正滚珠轴承海风河汉女鉴往知来郊配节推金阙巾笥客殡蒯剑料取龙凤喜烛鸬鷀陂戮民门牀马道民灵暖霭批根迫诱染须种齿三迳上时省可里石刀侍候使唤耍事嘶嘶松钗搜讨汤瓢棠颂滩头苕溪讬熟邷儿无任吴酸相违鲜艳夺目韅靷析辩吸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