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耻格的意思、耻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耻格的解释

知羞耻而归于正。语本《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邢昺 疏:“民有愧耻而不犯礼且能自脩而归正也。” 唐 张九龄 《故襄州刺史靳公遗爱铭序》:“夫然后人斯耻格,庭少諍讼。”《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且进人以行,则枝叶安有难别乎?防下以礼,则耻格安有不形乎?”《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二年》:“当今四海之广,而刑奏止息,逮乎逾月,足彰耻格之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耻格"是一个源自儒家经典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人因具备羞耻之心而能自觉约束行为、归于正道。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和典籍的详细解释:


一、分字释义

  1. 耻(chǐ)

    《说文解字》释为“辱也”,指因过失或不当行为产生的羞愧感。《汉语大词典》引申为“以……为羞耻”,强调道德层面的自我约束力(参见《汉语大词典》第8卷)。

  2. 格(gé)

    《尔雅·释诂》注“格,至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为“正”,引申为规范、法度(参见朱熹《论语集注》)。

二、合义解析

“耻格”典出《论语·为政》: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本义:通过道德教化使人产生羞耻心(耻),从而主动匡正行为(格),达到自我规范的状态。

引申义:

三、文化内涵

在儒家伦理中,“耻格”是“礼治”的核心目标,区别于法律强制。如顾炎武《日知录》强调:“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凸显羞耻心对社会治理的基础作用(参见《日知录·廉耻》)。


权威参考文献

  1. 《论语·为政》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3.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4. 顾炎武《日知录》
  5.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整理本)

网络扩展解释

“耻格”是一个源自儒家经典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是“知羞耻而归于正道”,主要体现道德教化对人行为的约束作用。以下为详细解析:


1. 词义来源与定义


2. 历史文献中的应用


3. 意义与延伸


参考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保修包羞忍耻宾墀不学无识宸心抽心舍船东道程豆稭端兆棼刍逢世攻膬管乐孤鳏龟儿卦鬼区谷芒横奔薨薨黄鹤醉翁化铁炉秽荒昏濛魂消讲殿交白矫饬节义敬执寂若死灰久龄麇骇雉伏筐牀鳢肠灵元毛难族马容秘枢穆静嫩箭泡利不相容原理阕勾让勗任贤如振落叶三寸弱管沈淡剩菜声张势厉四围宋本天疾徒兵僞字无双树五纬呜噎效德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