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家称脾神为“灵元”。《<黄庭内景经>叙》“若困病者,心存读之,垂死亦愈” 务成子 注:“ 涓子 云:灵元是脾神,长四寸,坐脾上,如婴儿著黄衣,位为中部明堂老君。”
(2).七窍之元神。 唐 吕岩 《绝句》之三:“白6*虎神符潜姹女,灵元镇在七元君。”
(3).神灵。《云笈七籤》卷四六:“欲传某上法,敢告灵元,未知可否。”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灵元汉语 快速查询。
“灵元”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和来源不同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在道家典籍中,“灵元”主要指脾神,即人体五脏中脾脏的神灵。根据《黄庭内景经》的注解,脾神被称为“灵元”,形象化为“长四寸,坐脾上,如婴儿著黄衣”。这一解释在唐代吕岩的《绝句》中也有体现,如“灵元镇在七元君”。
道家还认为“灵元”是七窍(眼、耳、鼻、口等)的元神,即人体感官与精神的核心主宰。唐代文献中提到“灵元”与“白虎神符”等修炼术语相关联,体现了道教内丹学的思想。
在更广泛的宗教或文学语境中,“灵元”可代指神灵或超自然存在。例如《云笈七籤》中记载“敢告灵元”,此处“灵元”即指神灵。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网)提到“灵元”形容“才华横溢”,但这一用法缺乏古籍或权威文献支持,可能为现代引申义或误用,需谨慎参考。
“灵元”的核心含义集中在道家思想体系内,具体需结合上下文判断。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黄庭内景经》《云笈七籤》等道教经典。
灵元(líng yuán)是一个汉语词汇,可以指代“灵感的源泉”或“精神的支持”。这个词常常用来表示某个事物的核心或原创性的来源。
灵元的拆分部首是“火”和“儿”,部首是指汉字中归类的一种特定部分,用以帮助索引和理解字义。该字的笔画数为16画,指的是书写这个字所需的基本笔画数量。
灵元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其确切的起源尚不清楚。然而,从其字义和用法来看,可以猜测它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观念,以表达人们对灵感、创造力和精神支持的重视。
灵元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靈元」。繁体字是汉字的一种书写形式,主要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使用。
在古代,汉字的形状和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灵元这个词在古代常常写作「靈淵」,其中的「淵」是指深渊或源泉。
1. 音乐家们往往通过旅行来寻找灵元,从不同文化和环境中汲取灵感。
2. 这次会议是我们的创作灵元,让我们共同探讨如何提高作品的质量。
组词:灵感、元素、灵秀
近义词:灵感、灵感之源
反义词:平凡、缺乏灵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