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 officer] 具有大校、上校、中校或少校军衔的军官
即校事。《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 恪 更拜太傅,於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参见“ 校事 ”。
(1).古代的学官。掌管学校的官员。《汉书·韩延寿传》:“ 延寿 於是令文学校官诸生皮弁执俎豆,为吏民行丧嫁聚礼。” 颜师古 注:“校亦学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其令郡国各脩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适 南乐 魏广微 者,亦 忠贤 之假子也,以大学士掌贡举,而公为其下校官。”
(2). 汉 代指地方学校。《后汉书·明帝纪》:“ 永平 十年,幸 南阳 ……召校官弟子作雅乐,奏《鹿鸣》。”《后汉书·循吏传·任延》:“又造立校官,自掾史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隶释·汉费凤别碑》 宋 洪适 释:“ 费 氏父子三碑,并列於 吴兴 校官之壁。”
(3).军队中校级军官。低于将官,高于尉官。校官一般分为上校、中校、少校三6*级。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校官汉语 快速查询。
校官是现代汉语中表示特定军官层级的专有名词,指军队中高于尉官、低于将官的军官军衔等级统称。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校官是“军衔的一级,低于将官,高于尉官”。该词严格对应军队军衔制度中的中间层级,在军官体系中承上启下。其下辖的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四个等级,共同构成军队的指挥骨干力量。
“校”字本义含“考核”“军职”之意(《说文解字》:“校,木囚也”,引申为军营)。汉代已有“校尉”官职,近代受西方军衔制度影响,清末新军正式确立“都校”“正校”“副校”等职。1949年后我国采用苏式军衔体系,“校官”成为规范术语,延续至今。
校官群体通常担任团级至师级军事主官或高级参谋职务,需具备战役战术指挥能力与战略规划素养。在公众认知中,“校官”代表职业军人的成熟阶段,其肩章上的星徽与纵杠组合(如两杠四星为大校)已成为视觉识别符号。
知识补充:我国现行军衔条例规定,校官晋升需满足任职年限、专业培训与战备考核等硬性条件,其职务等级工资与退役安置政策均区别于其他军官层级。
“校官”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主要含义,需结合历史与现代背景区分:
指校级军官,属于中等军官级别,介于将官与尉官之间。根据中国军衔制度:
指掌管学校的官员,多见于汉、三国等时期:
以上信息综合自权威词典及历史文献解析,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书》《三国志》等原始史料。
鼇宫白鹄白首穷经白象陛枑秉穗不亲扠腰凸肚惩前毖后存款单登闻钝椎纺锭樊素桴苡耕械恭愿狗分例氿滥海图寒乞儿贺客划圈化人厂胶瑟齎刺结愲节止静肃九壁橛守成规跨迈苦大仇深拉话量交临渊羡鱼龙拏虎跳隆亲鬘饰马杌子面旋鸣冤叫屈农隐弄獐弄智泡沫经济陪小心迁复签省巧诋七宝茶请盟清邈轻沙侵突上层沙涨神解司职同日頽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