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监的意思、三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监的解释

(1). 周武王 灭 商 后,以 商 旧都封给 纣 子 武庚 ,并以 殷 都以东为 卫 ,由 武王 弟 管叔 监之; 殷 都以西为 鄘 ,由 武王 弟 蔡叔 监之; 殷 都以北为 邶 ,由 武王 弟 霍叔 监之;总称三监。见 汉 郑玄 《诗·邶鄘卫谱》。一说指 武庚 、 管叔 、 蔡叔 。见《汉书·地理志下》、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三监》。 汉 代儒家依托 周 初三监的事,把三监作为 周 朝的通制。《礼记·王制》:“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於方伯之国,国三人。”参阅 明 杨慎 《升庵经说》卷九、 清 孙希旦 《礼记集解》卷十二。

(2). 唐 代官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的合称。《旧唐书·职官志一》:“ 贞观 元年,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分将作为少府监,通将作为三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监是古代汉语中的专有历史名词,指周朝初年设立的三个监察封国。《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子武庚于邶,并分封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在其周围建立卫、鄘、邶三国以监视殷商遗民,合称三监”。《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这种分封制度体现了“以亲制疏”的统治策略。

从语义构成看,“三”为基数词,“监”取《说文解字》“临下也”之本义,组合后特指周代特定的监察体系。王力《古代汉语》指出该词在秦汉文献中多与“管蔡之乱”事件关联,如《史记·周本纪》载“三监叛,周公诛之”,此时词义已包含叛乱者的负面指涉。

现代学术研究拓展了该词的内涵,《先秦分封制度研究》提出三监应包括武庚禄父与管叔、蔡叔共同构成监察体系的新观点。故宫博物院官网公布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监”字作“”,象形三人俯视器皿之态,为理解该词提供实物佐证。

该词语在《尚书》《逸周书》等典籍中均有记载,其语义演变反映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变迁。北京大学《古代汉语专题研究》数据库显示,该词在二十五史中共出现97次,多用于借古喻今的政论文章。

网络扩展解释

“三监”一词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一、周朝初期的行政区划与监管体系

  1. 历史背景
    周武王灭商后,为监管商朝遗民,将商旧都地区分封为邶、鄘、卫三地,并设立监管体系。这一措施被称为“三监”。

  2. 组成争议

    • 传统观点:指周武王的三位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监管三地,同时商纣王之子武庚被封于殷都统辖遗民。
    • 另类观点:部分史料认为“三监”指武庚(商纣王之子)与管叔、蔡叔三人,霍叔未被纳入。
      两种说法并存,反映了历史记载的分歧,但核心均为加强对殷商遗民的监督。
  3. 后续叛乱
    武王去世后,三监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被周公旦平定。这一事件标志着周朝彻底巩固统治。


二、唐代的三监机构

唐代将国子监(教育)、少府监(手工业)、将作监(工程营造)合称“三监”。


三、其他含义

  1. 现代警衔:指中国警衔体系中的“三级警监”,属高级警官职级。
  2. 引申词义:极少数语境下借指“自我监督”,但此用法罕见且非主流。

“三监”需结合语境判断:

如需深入历史细节,可参考(周初新观点)及(三监叛乱事件)。

别人正在浏览...

变诈不怀好意操持潮信单恋点播觝距房亲方诸飞叉風簷风咏赋分个儿钱格古通今个能个体所有制共方宫棼合秀花花面画士鉴空衡平坚意拘略拘问开采垦租窥觏老调子料食烈考陵傲六弢漏星堂銮舆卖免髦蛮明润湓流片文只事牝牡骊黄怯口亲支七弃沙雕沙木设会生年收捡水马堂坛田讼天旋痛悼抟垸退槽下马冯妇小家数喜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