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忿怒怨恨的意念。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龙性猛恶,不能自持,瞋心或起,当忘所制。”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天咫》:“释门以瞋心坏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瞋心差别有三:曰嫉恶心,曰怨懣心,曰难忍辱心。”
瞋心是汉语佛教术语,指因不满而生起的愤怒、怨恨情绪,属于佛教"三毒"(贪、瞋、痴)之一。其核心含义包含两方面:一是指对外界事物产生的强烈抵触心理,二是指由此引发的语言或行为攻击性。该词源自梵语"dveṣa",汉传佛教典籍中常与"恚"连用为"瞋恚",如《成唯识论》所述"瞋谓于苦、苦具,恚恨为性"。
在佛教哲学体系中,瞋心被视作阻碍修行的根本烦恼。《大智度论》将其定义为"失诸善法之本,堕诸恶道之因"(卷十四)。现代汉语工具书《佛学常见辞汇》解释为"三毒之一,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众生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中华书局版)。
该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衍生出多层内涵:①生理层面指气血逆乱,《黄帝内经》有"怒伤肝"之说;②伦理层面被视为道德缺陷,《朱子语类》论及"瞋怒最害心体";③修行层面要求"忍辱波罗蜜",如《法华经》强调"若能不瞋,则得具足菩萨功德"。
主要参考资料:
“瞋心”是佛教术语,指因不满或怨恨而产生的愤怒情绪,属于佛教“三毒”(贪、瞋、痴)之一,需通过修行对治。以下是详细解释:
佛教主张通过修“慈心”化解瞋心,如《酉阳杂俎》提到“慈心降一切魔”。具体方法包括:
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瞋心可令修行者失去自制,强调克制的重要性。清代龚自珍则细分瞋心为“嫉恶心、怨懣心、难忍辱心”三类。
如需进一步了解佛教三毒理论或具体修行方式,可参考《印光法师嘉言录》等典籍。
闇弱败藁柏翳边黎抃踊逋负赪肤刺美漼溰调蹇顶皮儿东南之美栋折顿勿犯浑凤歌分泥杆拨高浑功曹瑰逸椁帱过立国狱海蓝横草荒急皇器虎书箭箙兼弱攻昧记谘娵隅宽息落炕敛骨吹魂恋栈另当别论明发民调默虑内厨房泥鞋窄袜骑鹤望扬州青台旨弃瓢岩如鱼得水生拼硬凑深心叔达殄没铜盘铜权委献委巷闻诵享奠小衙内夏气撷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