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黼珽的意思、黼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黼珽的解释

穿朝服、执玉笏。指官于朝廷。 宋 文天祥 《古心江先生以旧弼出镇长沙谨拟古体一首为寿》:“黼珽丽三阶,火龙昭紞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黼珽(fǔ tǐng)是古代汉语中具有特定礼制内涵的复合词,由“黼”和“珽”两个单字构成,现结合权威典籍及语言学资料解析如下:

一、字形结构与本义

  1. 黼:从“黹”(zhǐ,刺绣)、“甫”声,本义指古代礼服上黑白相间的斧形花纹。《说文解字·黹部》载:“黼,白与黑相次文,从黹,甫声。”其纹样象征决断与威严,多用于帝王、诸侯的服饰。
  2. 珽:从“玉”、“廷”声,指天子所执的玉笏。《礼记·玉藻》注:“珽,天子所执之笏,长三尺,杼上终葵首。”其形制上端呈椎头状,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

二、词义引申与文化内涵

“黼珽”合用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天子南面立,黼珽凭玉几。”此处“黼珽”代指天子的礼服与礼器,整体象征帝王权威和礼制规范。汉代郑玄注《周礼》时强调,“黼以象德,珽以表信”,两者结合体现了古代“以器载道”的政治哲学。

三、现代语言学定位

《汉语大词典》将“黼珽”列为历史词汇,释义为“古代天子朝会时所执的玉笏与服饰”,属典章制度类专名,现代汉语中已无实际使用,仅存于文献研究领域。

(注:本文参考来源包括《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礼记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等典籍,因古籍无网络公开链接,故标注纸质文献版本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黼珽”是古代礼仪文化中的两个重要元素,分别指代服饰纹饰和礼器,常见于文献中对贵族或官员装束的描写:

  1. 黼(fǔ)
    指古代礼服上黑白相间的斧形花纹,通常以半黑半白的刺绣形式呈现,象征威严与权力。这种纹饰多用于帝王、诸侯的礼服(如“黼衣”),《周礼》中记载其为“十二章纹”之一,代表决断之意。例如《诗经·小雅》有“玄衮及黼”的描述,凸显贵族服饰的华美。

  2. 珽(tǐng)
    即玉笏,为上窄下宽的条形玉板,为古代君臣朝会时手持的礼器,用以记录要事。《礼记·玉藻》载:“天子搢珽,方正于天下”,可见其象征地位与礼仪规范。不同等级的珽材质有别,天子用玉,诸侯用象牙,士大夫用竹木。

组合意义
“黼珽”连用多见于典籍,如《左传》中“衮冕黻珽”指代帝王或高官的礼服与礼器组合,整体体现古代礼制中“以服饰显身份,以器物明等级”的核心思想。例如《宋史·舆服志》描述皇帝礼服时会同时提及黼纹与珽的搭配,彰显威仪。

建议进一步查阅《周礼》《礼记》或《汉书·舆服志》等文献,获取更具体的制度记载与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安子阿越班宣拨食缠经称诩陈谊赤壁创钜痛深吹冷齑丛丛单薄大小阮吊奠丁栎堕断法不传六耳非想非非想处天丰肥哥们儿规砭归附河里淹死是会水的洪潦华密搳脱呼嗤狐嵌讲颂煎泪诘辩进祸金鵾车进扑开壶老虎烈火凌波池鲁男陆种貌敬冥屈迷汤话靺羯芽嫔侍千金一壶轻财重义庆誉秋毫见捐热嘈嘈柔輭饍御声源沈至神州陆沉诵説宿蠹汤风倜然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