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见事物的征兆可预知其严重后果。 汉 王充 《论衡·谴告》:“履霜以知坚冰必至,天之道也。” 晋 袁宏 《后汉纪·和帝纪下》:“将何以宣示四方,仪刑百寮?履霜知冰,朕甚惧焉。”参见“ 履霜坚冰 ”。
“履霜知冰”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lǚ shuāng zhī bīng,其核心含义是通过观察事物的早期征兆,预见其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以下为详细解释:
字面理解
字面意为“踩到霜即可预知坚冰将至”,源自自然现象:霜是寒冷初现的征兆,由此可推断更严寒的冰封季节即将到来。
比喻义
强调从细微迹象中洞察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常用于警示人们需防微杜渐,提前应对潜在危机。
文献来源
最早出自东汉王充《论衡·谴告》:“履霜以知坚冰必至,天之道也。” 意为自然规律中,霜的出现预示着冰封的必然性。
语法功能
通常作宾语或定语,用于比喻句。例如:“管理者需履霜知冰,及时化解隐患。”。
《后汉纪·和帝纪》中,晋代袁宏曾用此成语表达对局势的忧虑:“履霜知冰,朕甚惧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或例句,可参考《论衡》等文献或权威词典(来源:综合)。
“履霜知冰”是一个成语,意为亲身经历过苦难或困难的人会更理解其中的艰辛。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履(gǔn),霜(shuāng),知(zhī),和冰(bīng)。其中“履”是脚下行走的意思,表示经过;“霜”是指冬天中晨间草木上的露水凝结而成的霜;“知”是了解、认识的意思;“冰”是冷冻状态的水。
《左传·襄公十五年》中有记载:“履霜至于鱼,至于蚕则悟矣。”这里的履霜就是指经过地面上的霜冻,用来比喻亲身经历或承受艰辛。后来,这个成语成为传世之作,广为人们所使用。
在繁体字中,“履”是用屮+彳来组成;“霜”是用雨+箱+两点水组成;“知”是用矢+口组成;“冰”是用冫+冫组成。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有时可以把“冰”写成“氷”,把“知”写成“智”,这是因为古代字形有所变化。
例句:
1. 在这次失败的创业中,他履霜知冰,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2. 几次失恋之后,她履霜知冰,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组词:履行、霜降、冰凉、知识
近义词:亲身经历、亲历
反义词:不知者不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