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见事物的征兆可预知其严重后果。 汉 王充 《论衡·谴告》:“履霜以知坚冰必至,天之道也。” 晋 袁宏 《后汉纪·和帝纪下》:“将何以宣示四方,仪刑百寮?履霜知冰,朕甚惧焉。”参见“ 履霜坚冰 ”。
履霜知冰是一个源自《周易·坤卦》的成语,字面意为“踩着霜就知道寒冬将至”,比喻通过细微的征兆预知事物的发展趋势,强调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的智慧。以下是详细解析:
字面含义
“履”指践踏、行走,“霜”是秋冬季的薄冰结晶,“冰”象征严寒。合指从脚下微霜预判寒冬来临,体现对自然规律的敏锐观察。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哲学寓意
成语引申为通过初始迹象预见潜在危机或重大变化,蕴含“防微杜渐”的处世哲学。如《周易·坤卦·初六》所言:“履霜,坚冰至”,强调事物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必然性。
来源:《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此语出自《周易·坤卦》爻辞:
初六:履霜,坚冰至。
意指行走于霜上时,便应预见坚冰形成的未来,警示世人需警惕细微隐患,及早应对。
来源:《周易正义》,[唐]孔颖达疏,中华书局影印本。
预见性思维
强调观察事物萌芽状态的重要性,如《韩诗外传》云:“霜降而堂钟鸣,阴阳相感也”,体现古人“以小见大”的辩证观。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
实践指导意义
广泛应用于治国、修身等领域。如宋代程颐《易传》注解:“犹小人始虽甚微,不可使长,长则至于盛也”,告诫对不良苗头需及时遏制。
来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
在管理学、风险防控等领域中,“履霜知冰”喻指通过早期信号识别风险。例如:
来源:《中华成语大辞典》,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
履霜知冰
释义:比喻由目前的迹象而对未来有所戒备警惕。
出处:《周易·坤》:“履霜坚冰至。”
引证:汉·蔡邕《释诲》:“是以君子推微达著,寻端见绪,履霜知冰,践露知暑。”
来源:《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语文出版社,2009年。
“履霜知冰”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lǚ shuāng zhī bīng,其核心含义是通过观察事物的早期征兆,预见其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以下为详细解释:
字面理解
字面意为“踩到霜即可预知坚冰将至”,源自自然现象:霜是寒冷初现的征兆,由此可推断更严寒的冰封季节即将到来。
比喻义
强调从细微迹象中洞察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常用于警示人们需防微杜渐,提前应对潜在危机。
文献来源
最早出自东汉王充《论衡·谴告》:“履霜以知坚冰必至,天之道也。” 意为自然规律中,霜的出现预示着冰封的必然性。
语法功能
通常作宾语或定语,用于比喻句。例如:“管理者需履霜知冰,及时化解隐患。”。
《后汉纪·和帝纪》中,晋代袁宏曾用此成语表达对局势的忧虑:“履霜知冰,朕甚惧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或例句,可参考《论衡》等文献或权威词典(来源:综合)。
菴摩罗鲍林变察笔记小説补漏订讹不在话下重重孙丑土纯小数畜疫挡护导航帝娥断制负盟福舍公産海口市寒鼈含敛恒训红头签胡耉挥斥八极诙噱浑个皎白解榻金兰友塉埆继养激衷抗衾可口柯烂棋览观蓝领胪列棉花穣子命命鸟木香憉悙泼才谦厌罄困轻肆情钟日销月铄扇繖设使恕己私童史岁贡生天灾地妖体肤停食汙点武界项髻嚣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