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鞋。《大戴礼记·武王践阼》:“於履屨为铭焉……屨履之铭曰:‘慎之劳,劳则富。’”
“履屦”(lǚ j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指粗制的鞋子。在古代,“屦”是鞋子的通称(战国前常用),而“履”最初多作动词(践踏、行走),后逐渐取代“屦”成为名词指代鞋。两字组合后,特指材质粗糙、工艺简单的鞋类。
历史演变
文化关联
该词反映了古代服饰文化中“鞋”的阶级性——粗制的“履屦”多与平民生活相关,而贵族则穿“舄”(xì,重木底礼鞋)等精致鞋履。
示例:
《说文解字》中“履,足所依也”,而“屦”被释为“履也”,可见二者在发展中词义逐渐趋同。现代汉语中“履”多用于书面语(如“西装革履”),而“屦”已罕用。
履屦(lǚ jù)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通常指穿着鞋履。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和「目」。其中「⻊」是一个部首,表示与脚有关的事物;「目」是字的形声部分,用来提示读音。
履屦的首个字「履」,可以拆分为三个部首:「尸」、「屮」、「彳」。其中「尸」表示与人或尸体有关,「屮」表示与植物有关,「彳」表示行走。它共有10个笔画。
履屦的第二个字「屦」,可以拆分为三个部首:「尸」、「屮」、「尸」。它共有18个笔画。
履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见于《左传》中。在古代,「履」用来泛指鞋子,「屦」则特指一种类似草鞋的踏履。
在繁体字中,履屦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履字的写法会稍有不同。常见的写法为「䟃」,由「虍」和「朱」两个部分组成,表示畜类的爪子。而屦字的古代写法则为「屦」的「屮」部分与「且」相结合。
1. 他穿上一双舒适的履屦,准备出门散步。
2. 小明不小心踩到了泥巴,弄脏了他的新履屦。
1. 履历(lǚ lì):指一个人的经历或履历。
2. 履行(lǚ xíng):指遵守、实行或完成某项义务、职责。
3. 履带(lǚ dài):指一种能够在地面上移动的连续链条。
近义词:鞋、靴、踏履
反义词:脱履、光脚、赤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