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献纳司的意思、献纳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献纳司的解释

即献纳院。 唐 杜甫 《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诗:“献纳司存雨露边,地分清切任才贤。”参见“ 献纳院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献纳司是中国古代官署名,主要存在于宋代,为谏官机构之一,负责规谏朝政得失、监督官员行为,是中央监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机构性质与隶属

献纳司属门下省管辖,与谏院职能相近但更为独立。宋代为强化言路监督,设此专职机构受理臣民进谏文书,并直接向皇帝呈递重要奏议。《宋史·职官志》载:“门下省掌受天下之成事,审命令……献纳司专司谏正。”其长官多由清望官兼任,凸显其谏诤职能的权威性。

二、核心职责

  1. 进谏与议政

    负责审议朝廷政策得失,对皇帝诏令、百官奏疏提出驳正意见。如《宋会要辑稿·职官》记载,献纳司需“每日收集京内外章奏,凡涉时政阙失、刑狱冤滥,皆得论奏”。

  2. 弹劾监察

    监督文武官员履职情况,对渎职、贪腐行为具实弹劾。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元丰年间献纳司曾劾奏三司使“苛敛民财”,致其罢职。

三、历史沿革与演变

献纳司建制始于北宋神宗元丰改制(1078年),由原“登闻检院”“登闻鼓院”部分职能整合而来。南宋时并入谏院,但“献纳”作为谏官职能的称谓仍延续于文献。其演变反映唐宋谏官制度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型,体现君主强化中央集权的需求。

四、制度意义

该机构标志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制度化渠道使民间舆情直达中枢,为“风闻言事”提供合法路径。学者指出其“虽存续短暂,却为明清通政使司制度奠定基础”,是理解传统政治“言路开放”特征的关键案例。


参考来源:

《宋史·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中国基本古籍库)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九(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中华书局)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人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献纳司是古代中国特有的行政机构,主要用于收纳贡赋或接受臣民进献的财物。根据多来源考证:

一、核心释义 指唐代设置的"献纳院"(又称献纳使司),主要职能是受理官员或民众对国家事务的建言献策,同时负责接收民间捐赠的财物。该名称由"献纳"(进献与收纳)和"司"(管理机构)组成,字面可解为"负责接纳进献的部门"。

二、历史沿革

  1. 机构性质:属于中央直属部门,工作人员被称为"献纳使",杜甫诗作《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中"献纳司存雨露边"即描述其职能与地位。
  2. 职能扩展:除收纳贡赋外,还承担谏议职能,类似监察机构。宋代《唐会要》记载其"掌受四方奏事,申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

三、文学引用 该词多见于唐代文献,如:

四、现代转义 现多用于比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组织或个人,如:

注:由于古代行政机构名称存在时代差异,具体职能需结合史料分析。建议查阅《新唐书·职官志》等权威史籍获取更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嗷曹百废待兴参驾参选漕河成日德輶如羽多骨鲕鲲放刁撒泼風勵愤忾服卉扶正黜邪怪似管主还役泓汯候舍花娇柳亸简化汉字进善旌计设驹窗电逝攫戾执猛居有开帐抗逆康盛抠索丽尔柳芳历柳径沦胥緑毛幺凤没探莫不闻摩擦力宁野疲役倩娘青鲂青筱箔穷烧全行取受桡弱色天士礼衰龄宿眷剃发梯天投木报琼丸剂仙龛小气候消退狭斜斜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