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早趋行。谓朝参。 唐 杜甫 《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晨趋閶闔内,足踏宿昔趼。” 唐 刘禹锡 《奉和吏部杨尚书太常李卿二相公策免后即事述怀赠答》:“九天开内殿,百辟看晨趋。”《宋史·世家传三·吴越钱氏》:“ 俶 小心谨恪,每晨趋行闕,人未有至者, 俶 必先至。”
“晨趋”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hén qū,其核心含义为清早趋行,具体指早晨时人们开始行动或赶赴特定场合。以下是详细解析:
古代官员朝参
唐代文献中,“晨趋”多指官员清晨赶赴皇宫上朝。例如:
现代日常应用
可泛指早晨开始工作、学习或活动,如:“他每日晨趋图书馆,潜心治学。”
“晨趋”既是一个描述性词汇,也承载了传统文化中勤勉守时的价值观。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全唐诗》或《宋史》相关篇章。
《晨趋》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晨”和“趋”。
“晨”字由“日”字作为部首,它的笔画数为12;“趋”字由“走”字作为部首,它的笔画数为7。
《晨趋》一词的意思是一大早就匆忙地赶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中的一句话:“及旦寝尽而晨趋。”庄子用来形容早晨时人们匆忙忙碌的样子。
《晨趋》这个词的繁体形式为「晨趨」。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晨趋」的字形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相同的意思。
1. 他每天早上晨趋去上班,从不迟到。
2. 在比赛开始的一刻,运动员们晨趋而出,准备迎接挑战。
晨曦、晨光、晨练、趋势、趋向、趋利避害
匆忙地、急忙地、疾步、急步、急匆匆。
从容、悠闲、缓步、慢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