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官府摊派正项赋税外的临时加税。《旧唐书·裴耀卿传》:“车驾东巡,州当大路,道里绵长,而户口寡弱, 耀卿 躬自条理,科配得所。”《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四》:“所在长吏放杂差役,两税外不得妄有科配。” 宋 叶适 《林伯和墓志铭》:“ 伯和 白帅,特免和糴、折变及餘科配,乡赖以苏。”
“科配”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kē pèi,其核心含义为古代官府在正项赋税之外临时摊派的杂税。以下是具体解析:
“科配”主要作为历史术语存在,反映古代税收制度中的临时摊派现象。若需深入探究,可参考《旧唐书》《旧五代史》等典籍,或查询汉典、权威历史词典。
科配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禾”和“比”。其中,“禾”是由竖在正中的两条线,左右各有两个横线组成,表示稻谷;“比”是由上方两个横线和中间的一竖线组成,表示比较。根据笔画顺序,禾的笔画数为五画,比的笔画数为三画。
科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业社会。科指的是不同种类的农作物,配指的是比较和选择。科配的意思是根据不同种类的农作物进行比较和选择,以达到最好的配搭效果。
繁体字中,科配的写法保留了原来的意思和结构,只是笔画形状稍有不同。其中,“禾”的上方多了一个点,表示稻穗;“比”的中间多出一横,表示进一步比较。
在古时候,科配的写法与现在略有不同。其中,“禾”的上方只有一条横线,稍微倾斜;“比”的上方没有横线,只有一垂直线和两条斜线,形状较为独特。
1. 农民需要科配种子来提高作物的产量。
2. 这个农场专家懂得如何科配不同农作物。
科学、技术、农业、作物、配种、选育
匹配、搭配、配对
随意、不配、不比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