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deal; aspiration]
(2) 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
(3) 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
崇高理想
(1).理论,学说。 清 谭嗣同 《石菊影庐笔识·学篇六三》:“ 何燕泉 《餘冬叙録》:透光镜,日中映之,背上花样文字,尽存影中…… 英 人 傅兰雅 光绪 三年《格致汇编》互相问答中,时有 华 人以此镜(透光镜)问之,答以光学内无此理想。”
(2).对未来事物的合理的设想或希望。 茅盾 《开荒》:“如今,怀抱着崇高理想的人们,正在改造这黄土高原。” 老舍 《骆驼祥子》七:“﹝他﹞就按着自己的理想来布置自己的工作与家庭。” 杨朔 《英雄时代》:“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更高的人类理想,个人的生命又算什么?”
(3).如所希望的;使人满意的。 巴金 《秋》二:“还有许多理想的人物,这都是些云端上的影子,不会活在这样的世界中。”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这个地方真不错……人又少,又安静,理想极了。” 柯云路 《三千万》:“‘质量也不能说理想。’ 钱工 用力推着一面雪白的墙壁,墙壁弹性地晃动了。”
“理想”是一个多维度概念,通常指人类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对未来目标的合理设想与追求。以下是其核心内涵的解析:
哲学层面
理想是主观意识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升华,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它既包含对现实的批判性思考(如柏拉图《理想国》对正义社会的构想),也包含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心理学视角
理想属于高层次心理需求,具有导向性与激励性。例如马斯洛需求理论中“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驱动个体突破现状,如科学家追求真理、艺术家探索美学边界。
社会文化属性
理想可分为个人理想(如职业目标、道德修养)与集体理想(如“天下为公”“共产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体现士大夫的社会理想;现代语境下则常与“中国梦”等时代命题关联。
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现实意义
个人层面,理想赋予生命方向感,如王阳明“立志而圣则圣矣”;社会层面,共同理想凝聚群体力量,推动文明进步。但需注意避免理想异化为脱离实际的乌托邦,需通过“目标分解”“动态调整”与现实达成平衡。
《理想》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词汇,它代表了个人或群体对于优秀、完美的追求和向往。无论是个人的理想,还是社会的理想,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理想》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玄”,右边的部首是“目”。根据笔画顺序分解,它一共由6笔组成。
《理想》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理”字源于古代意味“律法、规则”的象形字,表示事物的规律性和本质特征。而“想”字是一个声旁义符,表示心灵活动和思考。《理想》这个词的繁体字为“理想”。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理”字通常在旁边加上“点”或“斤”等部分作为辅助,表示领悟事物规律的意思,并可引申为统一、调和的概念。而“想”字在古代常用“相思木”作为偏旁,表示心灵的活动和思考。
1. 成为一名医生一直都是我的理想。
2. 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
3. 他追求的理想是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实现理想、梦想成真、理想化、理想主义、理想状态等。
志向、梦想、抱负、追求等。
现实、绝望、不思进取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