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辟召的意思、辟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辟召的解释

征召。《后汉书·郑均传》:“ 均 好义篤实,养寡嫂孤儿,恩礼敦至。常称病家廷,不应州郡辟召。” 唐 陆贽 《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 汉 朝务求多士,其选不唯公府辟召而已,又有父任兄任皆得为郎。” 宋 叶适 《法度总论三·吏胥》:“ 汉 之公府掾、诸卿主事,辟召皆天下名士。” 清 钱谦益 《跋王原吉<梧溪集>》:“ 江阴 王逢 原吉 , 元 末,不应辟召。”参见“ 辟除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辟召”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ì zhào,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词义

  1. 显露才华,受人推崇
    源自《左传》中的“辟”(显露才能)与“召”(受召唤),指个人才能出众,获得社会赞誉。
  2. 古代征召制度
    特指因才能或名望被荐举,受官府征召授予官职。如《后汉书·郑均传》提到郑均“不应州郡辟召”,即拒绝地方征召。

二、历史背景与用法

  1. 与“选举”制度的区别
    古代选拔人才分为两种:
    • 乡举里选:通过地方推荐循序晋升(常规选拔)。
    • 辟召:因高才重名被破格提拔(特殊征召)。
  2. 实例记载
    • 汉代公府掾、诸卿主事等职位常通过辟召选用名士(如《文献通考》记载)。
    • 唐代陆贽提到“辟召”与父兄荫庇并存的选官方式。

三、文化内涵

“辟召”反映了古代对人才选拔的灵活性,强调个人才能与社会声誉的结合,是“唯才是举”思想的体现。其制度在汉唐时期尤为常见,成为科举制的重要补充。

(注:以上内容综合了多个权威来源,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文献通考》等古籍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辟召(bì zhào)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凭借权威召唤”或“凭借权势召使”。现在我们来拆分一下辟召的部首和笔画。辟字的部首是辛,召字的部首是口。辟这个字总共有11个笔画,而召则有5个笔画。 辟召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方用语,常用于描述君主权势下召见臣子或下令召集人员的情况。在繁体字中,辟召这个词保留了和简体字相同的写法。 古时候,这个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辟字在篆书时期的写法是贝口鬲,而召字的篆书写法是亻口勺。在楷书中,这两个字的写法逐渐演变为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形式。 下面是一个例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辟召这个词的用法: 皇帝辟召臣子入宫商议重要事宜。 辟召这个词可以组成一些相关词汇,比如辟谣、召集、召唤等。这些词汇都与辟召有着相关的意义。而近义词可以包括召见、招揽等,这些词语表达了类似辟召的含义但稍有差别。相反的词语可能是离职,表示不再被召唤或被召人的状态。 希望这些回答对你有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我会很乐意为你解答。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