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浆糊的意思、浆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浆糊的解释

用面粉调成的用来粘贴东西的糊状物。 老舍 《月牙集·我这一辈子》:“应下这种活儿,我差不多老在下边裁纸递纸抹浆糊。”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五十:“ 管秀芬 把一钵子热呼呼的浆糊往 汤阿英 面前方桌上一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浆糊(jiàng hu)是汉语中常见的名词,指一种以淀粉或面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黏稠糊状物,主要用于粘贴纸张、布料等物品。以下从词典释义、制作方法、引申含义及文化背景四个方面详细说明:

一、词典释义与基本特性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定义,浆糊指“用淀粉等加水调成的黏性糊状物”。其核心特性包括:

  1. 黏着性:淀粉遇热糊化后形成胶体,产生粘合力;
  2. 可逆性:干燥后遇水可重新软化,便于修正粘贴位置;
  3. 原料天然:传统以小麦淀粉、糯米粉为主,现代亦用化学改性淀粉。

二、传统制作方法

《汉语大词典》记载,传统浆糊需经“调浆→熬煮→冷却”三步骤:

  1. 淀粉与水按1:5比例混合搅匀;
  2. 小火加热至液体透明粘稠(约80℃);
  3. 静置冷却后形成半透明凝胶。

    科学原理:淀粉颗粒受热吸水膨胀,氢键断裂形成网状结构,从而具备黏性。

三、引申含义与文化用法

  1. “脑子像浆糊”:比喻思维混乱不清(《俗语词典》);
  2. “浆糊规则”:形容模糊不清的规章制度(方言俚语);
  3. 文化符号:传统书画装裱、剪纸工艺中象征手工智慧(《中国民俗志》)。

四、现代应用与演变

随着合成胶水普及,浆糊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减少,但在特定领域仍不可替代: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3. 温端政主编. 《中国俗语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4.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中国民俗志》. 人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浆糊”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定义
    浆糊(或写作“糨糊”)指用面粉、淀粉(如小麦淀粉、大米淀粉)加水熬制而成的黏稠糊状物,主要用于纸张、布料等物品的粘合。现代工业生产的浆糊可能含纤维素、胶水等化学成分,粘性更强。

  2. 制作与特性

    • 原料:传统以淀粉为主,现代可能添加甘油、液体石碳酸等成分。
    • 配比:淀粉与水的比例通常为1:6,煮制温度建议不超过80℃以保持稳定性。
    • 特性:不溶于水、酒精及醚,高温(如160℃以上)会转化为糊精。
  3. 应用场景
    主要用于手工粘贴(如裱糊、手工艺品制作),历史上也用于办公文件粘合。部分方言区将浆糊作为食物调料(如勾芡)。

  4. 延伸含义
    在非正式语境中,可比喻:

    • 思维僵化:形容人思路不清、固执(如“脑子像浆糊”);
    • 社交行为:指处事圆滑、暗中操控的人(如“职场老浆糊”)。

注意: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推荐使用“糨糊”写法,但“浆糊”仍为常见口语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

阿拉巴图傍施鄽郭巉峭痴情充溢错落不齐当紧钓誉沽名底牌低声波方丈僧翻老账凡医肥脯飞滚富量浮阳盖高冈岩谷旦圭窦后步黄连树轘身甲门驾载掘土机良兵六龙车妹夫美善宓戏攀摘跑合捧腹大笑劈脱强半前瞻后顾任父乳儿三角债上官声名鹊起士大夫石火光阴十家锅灶九不同时令霜鞞束楚竖柜酥签危逼违旧祥气享先纤腰崤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