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代天下士人,不限有无学籍,皆得赴试本经,一场中者入上庠,称为“混补”。参阅 宋 赵昇 《朝野类要·举业》。
“混补”是宋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特殊考试形式,具体解释如下:
指宋代允许所有士人(无论是否具备官方学籍)参加本经科考试,通过者可直接进入最高学府“上庠”(即太学)的制度。
该制度记载于宋代赵昇《朝野类要·举业》,反映了宋代教育体系对人才选拔的灵活机制。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考试科目或宋代科举制度全貌,可进一步查阅《宋史·选举志》等史料。
《混补》是一个动词短语,意指通过混合补充来弥补不足或缺陷。
《混补》的部首是水(氵)和卜(卜),其中水作为左边的部分,卜作为右边的部分,表达了与水有关的意义。根据《新华字典》的统计,该词共有13个笔画。
《混补》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它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广韵·去声·索韵》。在古代的农田中,人们往往使用水进行田地的灌溉,以便补充作物需要的水分,解决干旱的问题。因此,人们将这种由水进行补充的行为称为“混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开始被引申为其他方面的补充行为。
《混补》的繁体写法为「混補」。
在古代,「混补」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常见的古代写法包括「混補」、「渾補」等。不同的写法可能会稍有差异,但整体含义保持一致。
1. 他通过混补不同颜色的颜料,完成了一幅色彩丰富的画作。
2.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混补现代和古代的思想,展现了独特的文化观点。
1. 混合补充
2. 补充不足
3. 混合补丁
4. 补缺
5. 补偿
1. 综合补充
2. 混合弥补
3. 兼补
4. 混合填补
1. 独立
2. 平衡
3. 比例
4. 充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