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质的意思、呈质的详细解释
呈质的解释
呈现本体。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讴·鹊》:“鹊之彊彊,诗人取喻。今存圣世,呈质见素。”
词语分解
- 呈的解释 呈 é 显出,露出:呈现。呈祥。 恭敬地送上去:呈上。呈报。面呈。 下级报告上级的文件:呈文。呈子。 古同“程”,规划、法式、标准。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 质的解释 质 (質) ì 本体,本性:物质。流质(流动的不是固体的东西)。实质。质言(实言)。沙质。本质。质点。品质。性质。素质。资质。 朴素,单纯:质朴。质直。 问明,辨别,责问:质疑。质问。质询。对质。 抵
专业解析
“呈质”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其含义可以从构成它的两个字“呈”和“质”的本义及引申义来理解,并结合古籍中的用法进行解释。
-
核心含义:呈献作为抵押或保证的物品/人
- 呈: 本义为“呈现”、“显露”、“恭敬地送上”。《说文解字》释“呈”为“平也”,段玉裁注:“今義用爲呈露、呈進。” 引申为“献上”、“呈递”。
- 质: 本义为“抵押”、“作为保证的人或物”。《说文解字》释“质”为“以物相赘”,即用物品作抵押。也指人质。
- 合成义: “呈质”即指“呈献上作为抵押或保证的物品或人”。这通常发生在需要建立信任、履行承诺或作为担保的场合。例如,古代两国结盟,弱国或需要求助于强国的国家,可能会向强国“呈质”,即送去王子或重臣作为人质。
-
引申含义:托付、交付
- 由“呈献抵押物/人”这一具体行为,可以引申出更抽象的“托付”、“交付”之意。即将某物或某种责任郑重地交付给对方,含有信任和委托的意味。这种用法相对核心含义更为少见。
古籍例证与权威参考:
- 核心含义例证:
- 最典型的语境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质子”制度。弱国为取信于强国或求得保护,会派国君的儿子(世子)或重臣到强国作人质,这种行为常被称为“纳质”或“入质”,而“呈质”即指向强国呈献人质的过程或行为本身。
- 虽然“呈质”作为一个固定词组在常见古籍中直接出现的频率不如“纳质”、“为质”高,但其构成字义和所描述的行为在历史文献中非常普遍。例如,《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史书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国之间互派或单方面派遣人质的事件,这种行为即可理解为“呈质”。例如,《左传·隐公三年》记载周郑交质(周王子狐与郑公子忽互换为人质),虽然未用“呈质”一词,但行为本质相同。(参考《汉语大词典》对“质”的释义及历史背景)
- 《汉语大词典》在解释“质”的相关词条(如“质子”、“纳质”)时,涵盖了“呈质”所表达的核心行为。
总结释义:
“呈质”意指恭敬地呈献上作为抵押、担保或取信之物(通常是重要的人,如王子、重臣,或贵重物品)。其核心在于通过交付某种有价值的“质”来建立信任、履行约定或求得保障。引申义可指郑重地托付或交付某物或责任。
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权威大型汉语语文辞典): 提供了“呈”和“质”的详细释义及历史书证,是理解“呈质”字义构成的基础。其电子版可通过汉典等平台查询相关字词。
- 《说文解字》(许慎 著): 提供了“呈”和“质”的字源解释,有助于理解其本义。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收录了大量古汉语词汇,对“质”作为“抵押品”、“人质”的义项有明确解释。
- 《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历史典籍: 虽然未必直接出现“呈质”词组,但其中记载的“质子”史实是“呈质”行为的具体体现,为理解该词提供了历史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呈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呈现本体”,强调事物本质的显现。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核心含义:指事物本质或本体的自然呈现,常见于古典文献中。
- 例句:曹植《魏德论讴·鹊》中“今存圣世,呈质见素”,意为在圣世中,鹊鸟的质朴本质得以展现。
二、字义分解
- 呈:
- 本义为“呈现”“显露”(如“果实呈长圆形”);
- 引申为恭敬地送上(如“呈上文牍”)。
- 质:
- 指事物的根本特性(如“本质”“性质”);
- 哲学范畴中,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三、使用场景
- 古典文献:多用于描述自然或人事中本质的流露,如曹植的诗文。
- 现代语境:已较少使用,仅在研究古文或特定学术讨论中出现。
四、相关扩展
- 近义词:显质、见素(均强调本质的显露)。
- 哲学关联:与“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相关。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出处,可参考《魏德论讴》原文或古代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八分书摆谱儿薄妆滨绥铁路波利尼西亚布达彻鉴趁汉尺二搭路打手式吊鹤丁丁列列丁彊二袁法窟奉敕奋荣夫布副乘感授高级职员工商户官寺寒热皇门货摊劫火瑴玉餽赆老复丁劳问两府敛然罗敷有夫煤房民产木器内传曝骨履肠千金市骨钦産庆辉邛竹杖砌煞气吁吁上辰上贤摄伏蛇脐折要步书号熟晓谈啸同定通关藤同属颓挫唯利是视翔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