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奉敕的意思、奉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奉敕的解释

亦作“ 奉勅 ”。1.奉皇帝的命令。 南朝 梁 任昉 《奉敕示<七夕>诗启》:“臣 昉 啟,奉敕,并赐示《七夕》五韵。”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曹彬 ﹞既平 江南 回,诣閤门入见,牓子称:‘奉勑 江南 勾当公事回。’”

(2).指奉师长之命。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妾,月府侍书女,与生有缘。今奉勅賚书 南海 ,生当偕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奉敕(fèng chì)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性词汇,主要含义为遵奉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强调对君主旨意的恭敬执行。以下从词典释义、用法及权威来源角度详细解析:


一、核心释义

  1. 字义分解

    • 奉:会意字,本义为“双手恭敬地捧着”,引申为“遵从、接受”(《说文解字·廾部》)。
    • 敕:形声字,从攴(pū),束声,本义为“告诫”,后特指“帝王诏令”(《说文解字·攴部》)。
    • 合义:指臣子恭敬地接受并执行皇帝的诏令,体现封建社会的君臣礼制。
  2. 权威词典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解释:

    奉敕:遵奉皇帝的敕命。古代臣子执行君主命令的正式表述,常见于史书、公文。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另见《古代汉语词典》补充:

    强调行为的庄重性与强制性,多用于官方文书或历史记载。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二、历史用法与语境

  1. 古代公文与史籍用例

    • 唐代制度:中书省起草诏书后,需由官员“奉敕”宣达,如《唐六典》载:“凡王言之制有七……皆宣署申覆而施行焉,奉敕则覆奏画可。”
    • 宋代文献: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载:“(狄)仁杰奉敕按鞫,特原其罪。” 指狄仁杰奉命审理案件时法外施恩。

      (来源:《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九,中华书局点校本)

  2. 与近义词辨析

    • 奉旨:侧重“旨意”的抽象性,适用范围更广(如口头命令)。
    • 奉敕:特指书面敕令,更具法律效力,程序更正式。

      (来源:《中国古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


三、现代延伸与语义演变

当代语境中,“奉敕”因封建制度消亡而转为历史词汇,但仍在以下场景使用:

  1. 学术研究:用于分析古代文书制度(如敦煌文献中的“敕牒”)。
  2. 文学创作:历史小说、影视剧对白中还原古代君臣对话。
  3. 成语衍生:衍生词“敕令如山”,喻指命令不可违抗。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唐律疏议·职制律》:

    “诸受制忘误及写制书误者……若奉敕施行而违者,徒二年。”

    规定官员执行敕令失误的法律责任,印证“奉敕”的强制性。

    (来源:《唐律疏议》卷九,中华书局)

  2. 《宋史·职官志》:

    “凡命令之体有七……曰敕书,则承旨奉敕而行。”

    说明宋代敕书的执行流程。

    (来源:《宋史》卷一百六十一,中华书局点校本)


“奉敕”是体现中国古代皇权与官僚制度的核心词汇,其释义需结合字源、历史制度及文献用例综合理解,现代主要用于学术与文化传播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奉敕”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字面构成

“奉”意为恭敬接受,“敕”指皇帝诏令,组合后字面含义为“恭敬地接受皇帝命令”。

二、基本解释

  1. 奉皇帝诏令(主要用法)

    • 南朝梁任昉《奉敕示<七夕>诗启》记载:“臣昉启,奉敕,并赐示《七夕》五韵”。
    • 宋代欧阳修《归田录》描述曹彬平定江南后“奉勑江南勾当公事回”。
  2. 奉师长之命(引申用法)

    •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记载神话故事中“今奉勅赉书南海”。

三、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公文、史籍中,描述官员或下属接受皇命或尊长指示的场景。如明代瞿式耜记载火炮“奉敕为安边靖虏镇国大将军”,体现皇权授命特征。

四、近义词

奉旨、遵旨、承命(注:此为补充说明,未直接引用搜索结果)


通过不同朝代文献例证可见,“奉敕”在古代政治体系中具有明确的等级指令特征,既体现皇权权威性,也延伸出对尊长指示的遵从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秉赋长春子儳乱重趼偢采触点初令从戎打醮断根绝种法云地废措废锢風硯功略公玉顾复之恩还率衡樊何暇回乱惛耄俭退积博矜恻急热极视究畅即温听厉积雾决植具僚恪敏诳世老板子老莱衣量定力墨陋浅麓原率易蒙尘猛禽佞兑胖子抨棋气昏衾枕之乐取济僧伽罗人寿丘顺游唆令天方教菵草望柱显弄小金库下五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