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戒的意思、宿戒的详细解释
宿戒的解释
(1).古代举行祭祀等礼仪前十日,与祭者斋戒两次,第二次斋戒在事前第三日进行,称宿戒。《周礼·春官·世妇》:“世妇掌女宫之宿戒。” 郑玄 注:“宿戒,当给事豫告之齐戒也。”《仪礼·乡饮酒礼》:“乡朝服而谋宾介,皆使能不宿戒。” 郑玄 注:“再戒为宿戒,礼,将有事,先戒,而又宿戒。”
(2).事先警戒。《东观汉记·祭遵传》:“兵退无宿戒,粮食不豫具,今乃调度,恐力不堪。”《明史·陶鲁传》:“羽书狎至,戎装宿戒,声色不动。”
词语分解
- 宿的解释 宿 ù 住,过夜,夜里睡觉:住宿。留宿。露宿。宿舍(?)。宿营。 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宿将(经验丰富的老将)。宿儒。名宿。 平素,素有的:宿愿。宿志。宿疾。宿敌。宿心。 隔夜的,隔年的:宿雨(
- 戒的解释 戒 è 防备:戒心。戒备。戒严。戒骄戒躁。 革除不良嗜好:戒除。戒烟。 佛教律条,泛指禁止做的事:戒刀。戒尺。斋戒。 准备:戒途。戒装。 古同“界”,界限。 笔画数:; 部首:戈;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宿戒是汉语古典文献中记载的礼仪术语,指古代祭祀或重大典礼前主持者与参与者进行的斋戒准备。《周礼·春官·世妇》记载"帅女官而宿戒",郑玄注"宿戒必先誓戒,告以仪法",表明其包含仪式规范的事前告知与身心洁净的双重含义。
该词的核心意义可从两方面解析:
- 行为规范层面——指提前申明礼仪程序,如《礼记·礼器》"三月宿戒"孔颖达疏"致齐之前,预戒宿诸官",强调对典礼流程的预先熟悉。
- 身心准备层面——《春秋繁露》载"斋戒沐浴,洁清致敬",反映古人通过沐浴更衣、节制饮食等方式达到精神专注的状态,与"散斋""致斋"共同构成完整的祭祀准备体系。
文献来源:
-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 《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 董仲舒《春秋繁露》清刻本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宿戒”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古代祭祀礼仪中的斋戒仪式
- 定义:指古代举行祭祀等重大礼仪前,参与者需进行两次斋戒,其中第二次斋戒在仪式开始前第三日进行,称为“宿戒”。这一流程旨在通过提前净化身心,体现对祭祀的重视。
- 文献依据:
- 《周礼·春官·世妇》记载:“世妇掌女宫之宿戒。”郑玄注解:“宿戒,当给事豫告之齐戒也。”
- 《仪礼·乡饮酒礼》提到:“皆使能不宿戒”,强调仪式前需遵守戒律。
二、广义上的“事先警戒”
- 军事与日常应用:指在行动前提前做好戒备或警示。例如《东观汉记·祭遵传》描述军队“兵退无宿戒”,批评缺乏预先部署;《明史·陶鲁传》则提到“羽书狎至,戎装宿戒”,体现对紧急军情的应对。
补充说明
- 读音:拼音为sù jiè(部分文献注音为xiǔ jiè,可能存在多音争议,但主流为前者)。
- 现代用法: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语境中多用于学术或历史研究,日常使用较少。
别人正在浏览...
百炼成刚背水一战辨谤逼齰不尽然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尘黩骋能沉疴难起筹干大才榱槃缔婚伐兵繁本俯角告知跟夫耕植根索官里过嗣瞽谈黑郁郁加价疆场寂寞惊鸾京秩疾人铿响口回牢栈冥报名气霓帔旁妇骿骭破陆续青史流芳秋狝日程表沙弥尼伤沴擅离职守施服顺续抒情诗锁系抬亭堂姨天慧通分偷霖蛙蝈外化无拘无束无题诗乌油油闲泰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