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裹的意思、束裹的详细解释
束裹的解释
包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吕无病》:“妇曰:‘妾私出,何颜復求兄弟……’遂於腰间出利刃,就牀边伸左手一指断之,血溢如涌。 孙 大骇,急为束裹。”
词语分解
- 束的解释 束 ù 捆住,系:束缚。束装(整理行装)。束发(?)。束之高阁。束手无策。 量词,用于捆在一起的东西:束修(十条干肉,原指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后指给老师的报酬)。 聚集成一条的东西:光束。电子束。 控
- 裹的解释 裹 ǒ 包;缠绕:裹脚。把这包糖裹好。裹足不前。 夹带;夹杂:不该把次货裹进去卖。好人坏人裹在一起一时分不清。 方言,吸(奶):小孩生下来就会裹奶。奶头被这孩子裹得生疼。 笔画数:; 部首:衣; 笔
专业解析
"束裹"是一个古语色彩较浓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包扎、捆扎,并由此引申出收拾行装的意思。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
本义:包扎、捆扎
- 这个含义直接来源于“束”和“裹”两个字的叠加。“束”指用绳子等捆起来,“裹”指包裹、缠绕。两个字组合,强调将物品用绳索或布帛等物捆绑、包扎严实。
- 例如:形容包扎伤口或捆扎物品。在古文中可见类似用法,如“束裹伤口”、“束裹行囊”。
- 来源依据:此释义基于对“束”与“裹”单字本义的训诂学分析,见于《说文解字》对“束”(缚也)和“裹”(缠也)的解释,以及《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对复合词义的归纳。
-
引申义:收拾行装
- 由“捆扎物品”这一动作,特别是捆扎外出所需物品,自然引申出“收拾行装、准备出发”的意思。这是“束裹”在古代文献中相对更常见的用法。
- 例如:“束裹辞亲去,追欢千里游。” (形容收拾行装辞别亲人,远行寻欢)。
- 来源依据:此引申义明确记载于《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例如,《汉语大词典》对“束裹”的释义包含“收拾行李”。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常有此用法佐证。
-
现代使用情况
- “束裹”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非常罕用,属于书面语或古语词。其“包扎”的意思基本被“包扎”、“捆绑”等词取代;“收拾行装”的意思则完全被“收拾行李”、“打点行装”、“整装待发”等现代常用短语替代。
- 来源依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通常不再收录“束裹”一词,或标注为“古语词”,反映了其现代使用频率极低。语料库检索也显示其现代用例稀少。
“束裹”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 包扎、捆扎: 指用绳索、布条等物将物品或伤口捆绑、包裹起来。这是其最基础的字面意义。
- 收拾行装: 由捆扎外出所需物品引申而来,指整理、打点行李,准备启程远行。这是其在古代文献中更常见的用法。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不再使用,属于历史词汇。理解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束裹”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基本含义:包扎(动词)
- 字面解释:指用布、绳等物将物体包裹或捆扎。
- 出处: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吕无病》中提到“孙大骇,急为束裹”,描述紧急包扎伤口的场景()。
- 例句:如“银装束裹”形容雪后景物被白雪覆盖,类似包裹的状态()。
二、引申含义:约束/束缚(形容词)
- 抽象用法:比喻人或事物受到外部条件、传统观念或社会规范的限制,无法自由发展。
- 来源:部分现代网络词典将其扩展为形容“被束缚的状态”,如思想、行为受限制()。
- 注意:此用法在古典文献中未明确出现,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引申。
使用建议:
- 文学场景:描述具体包扎动作时,优先用动词含义(参考古典文献)。
- 抽象表达:若需比喻性用法,需结合上下文明确语义,避免歧义。
不同来源对词义的解释略有差异,建议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澳大利亚人百寿图豹脂禀火不腆叉道巉岨簇叶当宁等位点题风尚覆藏覆巢无完卵浮龄腹中兵甲刮席龟趺罕罕笳鼓将门虎子教母进犯勑戒朗弹烙铁冽香鸾只凤单緑毛龟马步院冒大不韪面柔泥婆罗片子平人颀典窃眸起胶饼七思八想区霿荣目丧旛砂心神气十足时食豕视识水性手电灯收解耍心眼儿术精宿雾通照颓肩拖油瓶闻风远遁下茶显名息喙析律贰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