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乘桴的意思、乘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乘桴的解释

乘坐竹木小筏。《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三国志·魏志·管宁传》:“遂避时难,乘桴越海,羈旅 辽东 三十餘年。”后用以指避世。 唐 王维 《济上四贤咏》:“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 宋 王安石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 扶桑 恨未能。” 梁启超 《澳亚归舟杂兴》诗:“乘桴岂是先生志,衔石应怜后死心。”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乘桴”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éng fú,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1. 字面意义
    指乘坐竹木编制的小筏,常用于描述古代渡水或漂泊的行为。例如《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即表达若主张无法推行,便乘筏出海归隐。

  2. 引申含义
    后衍生为避世、归隐的代称,尤其用于形容因时局动荡或理想受挫而选择隐居的行为。如《三国志》记载管宁“乘桴越海,羁旅辽东三十余年”,即以“乘桴”暗喻逃离乱世。


出处与典故

  1. 经典文献引用

    • 《论语·公冶长》:孔子提出“乘桴浮于海”的典故,成为儒家文化中隐逸精神的象征。
    • 《三国志·魏志·管宁传》:以管宁避居辽东的事例,强化“乘桴”的避世内涵。
  2. 文学化表达
    唐代诗人王维在《济上四贤咏》中写道:“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借“乘桴”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文化内涵

“乘桴”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的描写,更承载了古代文人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思考。其核心在于:


“乘桴”一词从具体的渡水工具,演变为隐逸精神的符号,体现了汉语词汇在历史语境中的动态演变。其用法多出现于经典文献和诗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深层含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乘桴 乘桴是一个古老的成语,用于描述乘坐由竹子或木头制成的漂浮物在水上行驶。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词的含义、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含义:乘桴指的是人们在水上乘坐竹子或木头构造的漂浮物,进行行进或航行的行为。 拆分部首和笔画:乘桴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乘”和“桴”。其中,“乘”的部首是“人”,它由5个笔画构成;“桴”的部首是“木”,它由8个笔画构成。 来源:乘桴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坛之诗》中的一句:“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这里的“蕙纕”就是指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漂浮物,也就是桴。后来,这个词逐渐被运用到日常语言中。 繁体:乘桴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乘樿」。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在古代,乘桴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在明朝的《康熙字典》中,将乘桴写作「乘枨」。 例句:他们乘桴顺流而下,欣赏着美丽的风景。 组词:乘船、乘车、乘飞机 近义词:乘坐、乘运 反义词:步行、徒步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白菌掰开揉碎半边人薄酌本第辨切宾门碧眼儿传钞啜泣黜屏滴骨定在翻身仗风吹雨打府报肤末支离高温攻弹恭让航速鸿豹鸿陆昏冥检雠借读金刚杵今日箇九鼎不足为重绝症拒命龙头属老成楼辇荦荦大者马裤梅兄冥密敏口内记名内心能牙利齿鸟声兽心逆行倒施蚚父欺陵庆暖清制衢巷日不暇给神流气鬯十二经脉受亏俗纷调唇颓址未渠央稳记五色瓜五贼啸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