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乱的意思、崇乱的详细解释
崇乱的解释
犹扰乱,骚乱。《书·多方》:“乃大降罚,崇乱 有夏 。” 曾运乾 正读:“崇,充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乌丸 三种,崇乱二世……一征而灭,此又君之功也。” 唐 司空图 《故盐州防御使王纵追述碑》:“ 上党 兴祅,復提王旅; 太原 崇乱,兼领郡符。”
词语分解
- 崇的解释 崇 ó 高:崇山峻岭。崇高。崇论闳议(指高出一般人的讨论。亦作“崇论宏议”)。 尊重,推重:崇敬。崇拜。崇尚。推崇。尊崇。 古同“终”,终了。 充,充满:崇酒于觞。 增长:“今将崇诸侯之奸”。 姓。
- 乱的解释 乱 (亂) à 没有秩序:乱套。紊乱。凌乱。 社会动荡,战争,武装骚扰:乱世。政乱。平乱。乱邦不居。 混淆: * 。败常乱俗。 任意随便:乱吃。乱跑。 男女关系不正当: * 。 横渡:乱流。 治理:乱臣。
专业解析
"崇乱"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现代常用词有所不同。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解释,其详细意思如下:
一、 字义解析
- 崇 (chóng):
- 本义指高大、崇高。《说文解字》释为:“崇,嵬高也。”引申为尊敬、推崇。
- 在“崇乱”一词中,“崇”取其“积聚、增长”的引申义,表示程度上的加深或状态的加剧。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罗竹风 主编)、《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乱 (luàn):
- 本义指无秩序、混乱、动荡。《说文解字》释为:“乱,治也。”(注:此“治”为反训,指理丝时出现的纷乱状态,后引申为混乱)。引申为叛乱、扰乱。
- 在“崇乱”一词中,“乱”取其“混乱、动荡、叛乱”的本义及引申义。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
二、 词汇释义
“崇乱”作为一个合成词,其含义并非“崇”与“乱”字义的简单相加,而是有特定的古语用法:
- 主要含义:终乱,大乱。 指混乱、动乱的状态达到了顶点或最终演变成严重的祸乱。它强调的是一种混乱局面的最终结果或极度深重的状态。
-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对“崇乱”的释义明确为:“终乱。犹大乱。”《古代汉语词典》亦持此解。
- 语境应用: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尤其史书或政论中,用于描述国家、社会或重大事件陷入极度混乱、不可收拾的局面。
- 例句佐证: 《左传·宣公十五年》:“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故文,反正为乏。尽在狄矣。’ 狄则然矣,抑人亦有言曰:‘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诸侯之从也,曰讨有罪也。今纳夏徵舒,贪其富也。而讨有罪,是贪以败官也。官之败也,国家之藏也,不可匿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是以崇乱,天之道也。’” 此处“崇乱”意指最终导致大乱。来源参考:《左传》原文及历代注疏(如杜预注、孔颖达疏)。
三、 现代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崇乱”一词已极为罕见,基本不再使用。表达类似“极度混乱”、“大乱”的意思时,通常会使用“大乱”、“动乱”、“祸乱”、“混乱不堪”等更常用的词语。
“崇乱”是一个古语词,由表示“积聚、增长”的“崇”和表示“混乱、叛乱”的“乱”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是终乱、大乱,指混乱状态发展到顶点或最终结局。它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社会政治层面的严重动荡局面。
网络扩展解释
“崇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一、基本释义
崇乱(拼音:chóng luàn)指扰乱、骚乱,多用于描述社会动荡或秩序混乱的状态。该词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现代使用频率较低。
二、字义解析
-
崇:
- 本义为“高”,如“崇山峻岭”。
- 引申为“推崇、尊重”,如“崇尚”。
- 在“崇乱”中,根据曾运乾的注释,“崇”通“充”,有“加剧、扩大”之意。
-
乱:
三、文献用例
- 《尚书·多方》:“乃大降罚,崇乱有夏。” 指加剧夏朝的混乱。
-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乌丸三种,崇乱二世……一征而灭。” 描述北方部族引发的长期骚乱。
- 唐代司空图《王纵追述碑》:“太原崇乱,兼领郡符。” 反映战乱时期的动荡。
四、现代延伸
现代语境中,“崇乱”可引申为对社会秩序或规则的破坏行为,但需注意其书面语属性,日常交流更常用“扰乱”“骚乱”等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三国志》或《尚书》相关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悲慕成文车载楚老存折带答不理等量叠遍迭联斗歌妒媢恩怨了了尔绵芳林园風名奋讯福惠付款父母高藻刮言股弁闺德归高好嗜龢利红林浑穆即景开渎开匮康拜因累乏六职颅盖轮运马步箭马趴马栈棉红蜘蛛旁室贫吏迁坐箧书潜递青蟾兔秋末丧失食椹守灵爽笏遂心满意诉苦泰水梯取忘恩失义五一节下怀香茵小情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