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重根本,轻视枝末。古代“本”多指农业,“末”多指工商业。《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穀。”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投巫驱佛,吾所谓学校之教明而后可也。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有禁……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崇本抑末”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思想,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该成语指注重根本、抑制枝末。古代“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其核心是主张优先发展农业,限制工商业规模,认为农业是国计民生的基础,而工商业过度发展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社会不稳定。
历史背景与出处
这一思想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元代《食货志》也提到“俾民崇本抑末”,反映出历代王朝将农业视为社会稳定和税收来源的核心。
政策实践与影响
古代统治者通过减免农业税、奖励垦荒等措施“崇本”,同时以加重商税、限制商人地位等方式“抑末”。例如汉代“重农抑商”政策禁止商人穿丝绸、乘车,明代海禁也包含抑制商业扩张的意图。
反义词与评价
反义词为“舍本逐末”或“本末倒置”。现代观点认为,这一政策虽在封建社会有合理性,但抑制了商品经济和技术进步。明清时期,过度“抑末”甚至成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阻碍。
应用示例
该成语反映古代以农立国的治理逻辑,现代多用于批判性讨论经济政策平衡问题。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其双重性——既保障了农业社会稳定,也限制了多元经济发展。
暴荒备案卑卑不足道弁冕波扰蚩庸愁疾楚居处尊居显酢菜底极多末发源地蜂衙纷緼芙蓉镇跟踵广巨管须瓜衍海鹤含伤横放红签加点校点洁身自守激凌金相玉振祭史军甲看不惯快心满意柳绿乱来马骑灯朦胧秘经木筏暮岁匿作朴父疲民剖诉热化三元及第稍息舍长折澄涉目施翼拴马桩崧岳俗状糖萝卜瘫子铁胎五曲无业游民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