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失不全。 明 李东阳 《绍兴府学乡射圃记》:“降於后世,国典不立,学校之政不修,故仪文散闕,而其为道漫然莫之究。”
“散阙”是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构成结合了“散”与“阙”的古典语义。根据《汉语大词典》(在线版:https://www.hydcd.com)和《辞源》(修订本)的释义,该词可拆解为两部分理解:
“散”的义项:本义为分离、分散,引申为不受约束的状态,如《说文解字》注“散,杂肉也”,后演化为“不集中”或“闲散”之意。在文学语境中,亦可表示零落、不成系统的状态,如《庄子·知北游》中“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若亡而存,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散”。
“阙”的义项:原指古代宫殿、祠庙门前的双柱形建筑,后通假为“缺”,表缺失、不完整,《说文》释“阙,门观也”。在文献中常作动词,表空缺或遗漏,如《论语·卫灵公》中“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综合释义:
“散阙”属并列式合成词,多用于描述事物零散且不完整的双重状态。例如在古籍校勘领域,可指代文献流传过程中因散佚、缺页导致的残本(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提及的“旧本散阙”)。现代汉语中偶见于学术论述,强调材料或结构的分散性与不系统性,需依赖上下文进一步明确具体语义。
“散阙”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种不同的释义,具体含义需结合发音和语境区分:
白发鱼逼云不恪惨怛吃一看十捣动典计惇爱饭糗风搐勾陈怪疑棺函归款规肆骨腾肉飞杭贺年恨之入骨槐谷皇民惠赐讲道浇头尽古进门衿情酒柜巨匠刊印蓝玉乱坟岗门塞维克密拆铭篆模略磨厓惄惄凭城破坠诠简劝厉若士丧礼哨哨折桌噬食耍孩儿娑罗花跳脱挺腰子驼茸网开挽留尉斗文备文武全才温序须消煞翕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