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芳俎的意思、芳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芳俎的解释

对祭祀用盛牲器具的美称。芳,言馨香洁净。《宋史·乐志七》:“笙鏞备乐,茧栗陈牲。乃迎芳俎,以荐高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芳俎是汉语中具有古典文学色彩的复合名词,由"芳"与"俎"两个语素构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375页将其释义为"祭祀或宴飨时陈置芳香祭品、食物的礼器",该释义体现了以下语言学特征:

从词源结构看,"芳"属形声字,本义为花草香气,《说文解字》释其"香艸也";"俎"为象形字,甲骨文作祭祀台案形,《尔雅·释器》注"肉几也",指古代祭祀载牲之礼器。二字组合构成偏正结构,通过"芳"的修饰限定功能,特指承载芳香祭品的礼仪器具。

在语义演变方面,《乐府诗集·郊庙歌辞》载"芳俎盈丰",证明其魏晋时期已从具体器物引申为宴飨仪典的代称。唐代张说《唐封泰山乐章》"俎豆有馥"的表述,进一步拓展了该词的文学意象,使"芳俎"成为象征华夏礼乐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

现代汉语中,该词主要保留在历史文献及文化研究领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特别标注其使用语境多与祭祀、宴饮等礼仪场景相关。在文学创作中,常与"瑶席""琼筵"等词汇构成对仗,如《全唐诗》卷三"芳俎绮筵"的经典搭配,体现了古代文人雅集的文化传统。

权威典籍参考: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宗福邦《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
  3.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4. 《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芳俎”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芳俎”指祭祀时盛放祭品(多为牲体)的礼器,是对这类器具的美称。其中“芳”强调器具的馨香洁净,体现祭祀仪式的庄重与虔诚,2,3,4,5,。


二、字词拆解

    • 本义为香气,引申为美好、洁净,常用于形容德行或物品的高雅品质(如“芳名”“芳草”),。
    • 古代祭祀或宴会中放置祭品(如肉类)的礼器,后也指切肉用的砧板,。
    • 在“芳俎”中特指祭祀场景中的礼器,与“豆”(盛放其他祭品的器皿)并称“俎豆”,。

三、文献出处

《宋史·乐志七》记载:“笙鏞备乐,茧栗陈牲。乃迎芳俎,以荐高明。”,4,5,
此句描述了祭祀时用芳俎盛放祭品(“茧栗”指幼牲),配合礼乐献给神灵的场景,体现其仪式功能。


四、用法与延伸

如需进一步了解“俎”的形制或祭祀文化,可参考《周礼》《礼记》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颁榜宝帐八十四调背盟崩倒摽季不紧逋粮草市超伍称纪称配春曹词笔叨名点翠点召地脉锋端風棹改观槁枯格杀弗论骇栗焊炬和洽慧雨缄默借纸惊灼军标硜硜澜倒波随联事立人旁龙飞凤翔拢身买办资産阶级卖弄风情猫奴绵里藏针密办内用鸟瞰女子无才便是德披哆清漪日暮如释重负三十六书煞水神气十足数奇不偶私车台遣使同意语惟妙惟肖纤尘不染小番子闲汉西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