晾墒的意思、晾墒的详细解释
晾墒的解释
采取措施,降低土壤的湿度。《人民日报》1966.2.20:“雨多地湿和地下水位高的棉田,开沟晾墒,排渍,降底地下水位。”
词语分解
- 晾的解释 晾 à 把衣服等放在阳光下,或放在通风透气的地方使干:晾晒。晾干。 笔画数:; 部首:日; 笔顺编号:
- 墒的解释 墒 ā 田地里土壤的湿度:墒情。保墒。跑墒。墒土。 笔画数:; 部首: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晾墒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农业实践背景的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农田耕作中的一项技术措施。其核心含义可拆解如下:
-
字面含义与核心操作:
- “晾”:指将物体摊开、暴露在空气中,使其自然干燥或散去多余水分。
- “墒”:特指土壤中所含的水分状况,即土壤湿度。
- 合义:指通过人为翻动、疏松土壤,将其暴露在空气和阳光下,促使土壤中多余水分蒸发散失的过程。其目的是降低土壤湿度,使土壤达到适宜耕作或播种的湿度状态。
-
目的与应用场景:
- 调节土壤湿度:主要应用于土壤过湿的情况,例如春季冰雪融化后、雨季过后或低洼地块,土壤含水量过高,不利于播种、移栽或根系呼吸。晾墒旨在使土壤湿度降至作物生长所需的适宜范围(通常指田间持水量的60%-80%)。
- 提高地温:湿润土壤比热容大,升温慢。晾墒过程中水分蒸发会带走热量,但长期来看,降低土壤含水量后,土壤接受太阳辐射后升温更快,有利于春季作物生长或种子萌发。
- 改善土壤结构:翻动晾晒有助于打破板结,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通气性,促进微生物活动和养分转化。
- 盐碱地治理:在盐碱地,通过晾墒促进水分蒸发的同时,有时也促使盐分随水上升至地表,再结合其他措施(如刮盐)进行治理(但需注意,过度晾晒也可能加剧表层盐分积累)。
- 播前准备:是春播或秋播前重要的整地环节之一,为种子创造“潮而不湿”的良好发芽环境。
-
操作方式:
通常通过耕地(犁地)、耙地或耢地等耕作措施来实现。将下层湿土翻到地表,或将表层土块破碎、摊开,增加土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速水分蒸发。
权威性参考来源依据:
- 该术语的定义和应用实践,广泛记载于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各类土壤学、耕作学、农学概论教材中,例如《土壤学》(黄昌勇主编)、《耕作学》(曹卫星主编)等,这些教材系统阐述了土壤水分管理及耕作措施。
- 国家及地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如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发布的春耕春管、秋播秋种技术指导意见中,常将“晾墒散墒”作为应对湿涝地块、确保适时播种的关键措施进行推荐。
- 相关农业科普知识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各省级农业科学院官方网站的科普栏目或技术指南中亦有体现,强调其科学依据和实际效用。
- 对于具体地域性应用,可参考地方性农业志或农业气象服务部门发布的农事指南,其中会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细化晾墒的操作要点和时机。
网络扩展解释
“晾墒”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一、农业术语(主要含义)
指通过开沟、排水等措施降低土壤湿度,尤其在多雨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农田管理中常见。例如《人民日报》1966年报道中提到“开沟晾墒”用于棉田排渍。这一用法在多个来源中被反复提及,是当前最主流的解释。
二、可能的引申含义
提出该词为成语,解释为“晒晾物品并公开展示或批评”,但此说法未在其他权威来源中得到印证。需注意:
- 从构词看,“墒”本义指土壤湿度(如“保墒”),与“晒晾”无直接关联;
- 可能存在与“晾晒”等其他词汇的混淆。
三、使用建议
在农业或土壤管理场景中,应采用“降低土壤湿度”的释义;若遇到比喻用法,需结合上下文谨慎判断其合理性。
别人正在浏览...
傲色包纳本条秉诚冰刀逼吓俶献从父从卫挫磨玳席儋舆大西米顶门儿二图放行发言人浮觞高眄寡嫠迒陌会车讥骂敬业乐群景祚酒胆枯树生华老落林扉六丁黑煞路岐人梦九迷目暮龄母题钳耳前良峭峭启白弃僞从真取办屈蟠濡足三晡缮览埏陶淑节数相丝络诉列桃实图田埂贴落体量温旨五本无常显证析圭分组欣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