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锦筝的意思、锦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锦筝的解释

筝。筝上的绘文似锦,故称。 明 徐霖 《绣襦记·竹林祈嗣》:“竹林仙院礼三清,歌舞楼臺弃锦筝。” 明 夏完淳 《金明池》词:“西楼倚,锦筝低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锦筝是汉语中对古筝的美称,特指装饰华美、制作精良的筝类乐器。以下从词义、文化内涵及文献依据三方面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字面释义

    • 锦: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引申为“华美、精致”㊟。
    • 筝: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形似瑟,通常有13至25根弦㊟。

      “锦筝”即指以锦绣装饰或工艺精湛的筝,强调其外观的华丽与艺术价值。

  2. 引申含义

    在文学中,“锦筝”常象征高雅的艺术情趣或寄托哀婉情感。如李商隐《无题》中“锦瑟无端五十弦”,虽以“瑟”代指,但“锦”字同样凸显乐器的精美,后人多以“锦筝”类比㊟。


二、文化内涵

  1. 工艺与审美

    古代贵族所用筝常以螺钿、玉石镶嵌,琴身绘云纹或花鸟,丝弦配以锦缎装饰,体现“锦”的华贵特质㊟。

  2. 文学意象

    • 雅集象征:如宋代词人晏几道《菩萨蛮》中“哀筝一弄湘江曲”,以“哀筝”抒怀,而“锦筝”更侧重其形制之美㊟。
    • 情感载体:元代张可久《凭阑人》中“锦筝弹怨玉堂秋”,借“锦筝”传递孤寂之情㊟。

三、文献依据

  1. 《汉语大词典》

    明确释义“锦筝”为“装饰华美的筝”,并引清代朱彝尊《霓裳中序第一》词:“锦筝弹怨,难寄鸾笺”佐证㊟。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11卷,第1393页。

  2. 《辞源》

    指出“锦”喻器物精美,如“锦瑟”“锦筝”均属此类雅称㊟。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第3476页。

  3. 《古代汉语词典》

    强调“锦筝”在诗词中兼具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美感,是文人雅士寄托情思的常见意象㊟。

    来源:王力主编,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83页。


结论

“锦筝”作为复合词,既描述乐器外表的华美装饰,亦承载传统文化中对音乐与情感交融的审美追求。其释义需结合器物特征与文学语境,方得全面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锦筝”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锦筝”指装饰华美的古筝,因筝面绘有锦纹而得名。其中“锦”指色彩绚丽、纹样精致的丝织品,象征华美;“筝”为古代拨弦乐器,形制长而扁平,常见于战国时期秦地。

二、历史与文学出处

  1. 明代文献引用
    该词多见于明代文学作品,如:

    • 徐霖《绣襦记·竹林祈嗣》:“竹林仙院礼三清,歌舞楼臺弃锦筝。”
    • 夏完淳《金明池》词:“西楼倚,锦筝低按。”
  2. 文化意象
    在诗词中,“锦筝”常与歌舞、楼台等场景结合,烘托雅致氛围,体现古代文人对音乐与艺术的推崇。

三、延伸用法

部分资料(如)提到“锦筝”可形容歌声或琴音优美动听,具有艺术感染力,用于赞美音乐表演者的技艺。但此用法多见于比喻性描述,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四、字义分解

五、总结

“锦筝”既是对装饰精美古筝的别称,也是文学中象征高雅艺术的意象,其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与语境。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埃氛闇跳苞殖避风台不相得测划常产嗔拳酬愿大具大舌头大主地栗二杆子风壶干手梗化好异狐魅疾火艾禁涂咎谢来不及谅宥连澍露覆论道官芒达蒙晦绵顿泥钱辟然千回万转谦挹清和侵叛棋子容置瑞人膳费赏俘省采豕突收食收事霜情水枯石烂竦听悚仄通风讨信铜面具同文馆鼍风鱼望梅未及汙附屋基綫道纤人心腹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