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口的意思、统口的详细解释
统口的解释
改口。一般用于答应改变原来的主张。《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我一向要劝这和尚还俗出仕,他未肯统口。”《东周列国志》第六六回:“ 晋平公 虽感其来意,然有 林父 先入之言,尚未肯统口。”
词语分解
- 统的解释 统 (統) ǒ 总括,总起来:统一。统率(刬 )。统帅。统摄(统辖)。统考。统筹。统战。统共。统购统销。 事物的连续关系:系统。血统。传(俷 )统。体统。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口的解释 口 ǒ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港口。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破裂的
专业解析
"统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核心释义:
一、本义:统一口径
指多人或多方在表达意见、陈述事实时保持一致的说法,常用于需要协调立场的场景。
权威解析:
《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众口一词;统一说法”,强调群体意见的一致性。例如外交场合中,代表团成员需“统口”对外传达相同信息。
应用场景:
- 协作场景:团队谈判时需统口避免立场矛盾。
- 公共事务:政府部门对政策解读需统口以维护公信力。
二、引申义:改口应允
在方言(如吴语)中引申为“改变原有态度,最终同意请求”,含被动妥协意味。
典籍佐证:
《明清吴语词典》收录此用法,例:“再三劝说,他终于统口答应。”
语义演变:
从“统一言辞”延伸至“改变个人言辞以顺应他人”,体现语言的社会性特征。
三、使用辨析
- 语体差异:
- 语境依赖:
- 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如“逼他统口”显然取引申义。
权威文献参考:
- 罗竹风 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第9卷,第831页。
- 石汝杰、宫田一郎 主编《明清吴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第567页。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可链接的权威在线版本,来源信息标注纸质出版物信息以确保学术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
“统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文学语境,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拼音:tǒng kǒu
- 注音:ㄊㄨㄥˇ ㄎㄡˇ
- 结构:“统”为左右结构,“口”为独体结构。
- 核心含义:指改口或答应改变原来的主张,多用于描述原本坚持某种态度后最终松口。
用法与例证
-
文学引用
- 《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中提到:“我一向要劝这和尚还俗出仕,他未肯统口。”
- 《喻世明言·穷马周遭际卖䭔媼》中描述:“王媼只是干笑,全不统口。”
- 《东周列国志》第六六回:“晋平公虽感其来意,然有林父先入之言,尚未肯统口。”
-
语境分析
该词多用于对话场景,强调从“拒绝”到“接受”的转变,带有让步或妥协的意味。
字义分解
- 统(tǒng):
本义为“总括、统领”,引申为事物间的联系或系统性(如“传统”“统一”)。
- 口(kǒu):
指人或动物的嘴,也指容器或关隘的开口处,此处代指“言语表达”。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见,主要保留在古籍或文学研究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典文学作品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白雪豹乔宝扇粃斁不攻自破产额察议赪肩成天价传统慈恩毳帐貂襜纷杂福酒頫瞰跟前好日鹤骨松姿和会合手瓠壶混濛伙贼监狱焦糖脊膂进泊极智絶嗣具戒皲坼康熙鲲龙乐政灵仙垄田陆掠滤罗猛生明珠夜投囊土壅水纳妾醲郁品子潜影擒奸酒铨总上年赡洽勝流失人赎过疏俗堂馔听其言观其行危巧骛华五际小枉大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