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诸夏之地,指华夏、 中国 。《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 孔 传:“始为政於我区域诸夏。” 唐 贾至 《燕歌行》:“我 唐 区夏餘十纪,军容武备赫万祀。”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朝仪》:“大 元 受天命,肇造区夏,列圣相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筹备立宪的谕旨和奏摺》:“今则 陕 湘 警报迭闻, 广 赣 变端又见。区夏腾沸,人心动摇。”
(2).指中原地区。《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説起 燕都 的形势,北倚雄关,南压区夏,真乃金城天府,万年不拔之基。” 清 钱谦益 《直隶顺天府昌平州顺义县知县张国纲授文林郎》:“夫 燕京 南压区夏,若坐堂皇而俯庭宇, 顺义 其在奥窔之间乎。”
“区夏”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指华夏或中国
源自《尚书·康诰》中“用肇造我区夏”,意为周朝开创华夏疆域,后泛指中原文明核心区域。唐代贾至《燕歌行》中“我唐区夏餘十纪”也用于指代中华文明。
特指中原地区
明清文献如《警世通言》提到燕都“南压区夏”,此处指中原地区。清代钱谦益也用此词描述燕京对中原的地理控制。
词源考据
“区”原指划分区域,“夏”代表华夏族群,合称意为“华夏疆域”。孔颖达在《尚书》注解中强调“区夏”与周王朝政治合法性的关联。
文学应用
常见于朝代颂扬类文本,如元代陶宗仪《辍耕录》用“肇造区夏”称颂元朝统一中原。
注:提到的“季节变化”释义可能为误读,权威典籍及用例均指向地理与文化概念。
《区夏》用于描述夏季的某一个分区或地域,通常指的是炎热的地区。
《区夏》的部首是「夕」,表示夕阳西下的意象。它的总笔画数为9。
《区夏》在古代汉字中是以「區夏」的形式存在的,是古代的汉字写法。如今,在简化字中,它被简化为「区夏」。
在古代,「区夏」的写法中,字形更为复杂。其中,「夕」是日落的意象,表示傍晚时分;「区」则是表示区域、地段的意思。因此,「區夏」的意思是特定地区的夏季。
1. 我们即将前往华南地区,《区夏》的炎热天气需要做好防暑准备。
2. 在《区夏》里,阳光强烈,绿树成荫,这里是度假的好去处。
炎热、夏天、季节、气温、高温
炎炎、酷暑、酷热、暑热
寒冷、冬季、凉爽、低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