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忽然。 南朝 陈 徐陵 《与智顗书》:“弟子二三年来,溘然老至,眼耳聋闇,心气昏塞。” 宋 苏洵 《祭侄位文》:“今余来东,汝遂溘然至死而不救,此岂非天邪!” 叶圣陶 《穷愁》:“ 松 母过於哀痛,年衰弗能胜,其翌日溘然长往。”
(2).谓忽然去世。 南朝 梁简文帝 《与刘孝仪令》:“所赖故人,时相媲偶,而此子溘然,实可嗟痛。” 唐 白居易 《思旧》诗:“ 微之 鍊秋石,未老身溘然。” 清 周亮工 《追报亡友黄汉臣书》:“ 子廸 隔岁书来,遂闻先生溘然之耗,能不悲哉!”
“溘然”是一个书面用语,主要用于描述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尤其常见于表达“突然去世”的语境。以下是详细解释:
正确读音
根据,“溘”的正确读音为kē(一声),而非常见的误读“kè(四声)”。“溘然长逝”应读作kē rán cháng shì,强调离世的突然性。
基本含义
文学与历史用例
使用注意
该词多用于书面表达,口语中较少出现。需注意读音准确性,避免混淆。
溘然,拆分部首为水和盍,总笔画为14画。作为一个动词,溘然指的是突然离去,不留下任何痕迹。
溘然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七月》一章中,意思是忽然、突然。在《汉字源流字典》中的翻译是:不及意的河亶甫创造的新字。
在繁体字中,溘然的写法为「懬然」。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溘然会写作「溘然」、「懬然」等,每个写法都有其独特的形式,但都保留了意思上的一致性。
他溘然离去,让所有人感到震惊。
这段感情的结束来的如此溘然,让我毫无准备。
溘然离去、溘然而逝、溘然无声
突然、瞬间、一刹那
渐渐、缓慢、悠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