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访事员的意思、访事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访事员的解释

即访事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宣统三年十月初三日路透电》:“ 英 京《泰晤士报》 北京 访事员 莫理循 往见 袁宫保 。”亦省称“ 访员 ”。 鲁迅 《三闲集·某笔两篇》:“每省须有访员数人,专收该地报上奇特的社论,记事,文艺,广告等等,汇刊成册,公之于世。” 阿英 《为祖国为革命而流的中国新闻记者的血》:“大批的报馆被封闭,大批的记者、访员被杀戮,而收买新闻纸的办法、花样,也愈来愈多、愈变愈巧。”参见“ 访事人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访事员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指代近代新闻业发展初期从事新闻采集与报道的专业人员。该词最早见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文献记载,与“访员”“访事”等词互为关联,反映了中国近代新闻职业的萌芽形态。

根据《汉语大词典》的定义,访事员指“报社派驻外地采访新闻的人员”,其核心职责是实地调查事件、收集信息并撰写报道。这一职业称谓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报刊中频繁出现,例如《申报》曾于1912年刊登招聘启事,要求访事员“须通晓时务,文笔敏捷”。

新闻史学者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特别指出,访事员群体是中国近代职业记者的前身,其工作模式既包含西方新闻采访理念,又融合了传统邸报的信息采集方式。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早期培训教材显示,访事员需具备“速记、核实、保密”三项基本技能,工作规范已具现代新闻职业道德雏形。

在语言演变方面,该词随着新闻学科术语的规范化逐渐被“记者”“通讯员”等现代称谓替代,目前主要见于历史文献与新闻史研究领域。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数据显示,1949年后“访事员”在主流媒体中的使用频率下降超过97%。

网络扩展解释

“访事员”是近代中国对新闻采写人员的旧称,其含义和背景可归纳如下:

  1. 基本定义
    指专门从事新闻事件采访、信息收集的人员,即“访事人”。该词常见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文献,主要用于描述报社外派记者或通讯员。

  2. 历史背景与使用

    • 中国近代报业发展中,如1872年《申报》创刊后,正式设立本埠与驻外访员岗位,负责新闻采写。
    • 西方媒体在华机构也曾使用此称谓,例如《泰晤士报》的北京访事员莫理循(George Morrison)。
  3. 现代对应词
    该词现已逐渐被“记者”取代,属于历史词汇。鲁迅在《三闲集》中提到的“访员”即其简称,指代报社外勤人员。

  4. 文学与文献例证
    该词在近代史资料和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例如《辛亥革命》档案中提及莫理循的职务,以及鲁迅对报业访员工作内容的描述。

总结来看,“访事员”反映了中国早期新闻行业的职业形态,是研究近代传媒史的重要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

暗劣百适保家被俘人员背井离乡濒危笔圣勃缪残稿嗔道传见打扰灯挂点头订约丰康扶毂干甚么黑阁落怀喜昏壒郊关金不换静谳既夕镌戒岂弟蜡蜂牢祭拉闲散闷泪颗子辽天鸾枳叹鹿头卖厅角冥观木场内书堂恁地啮臂之好偏蔽三拳两脚三时殿撒子角芟定善知识少文沙勇绳捆索绑説时迟,那时快铜墀退藏于密颓泣頽运吞咽纨牛香涎先意承旨狭邪子写生珍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