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中的常用套语。意谓事情发生的速度不是记叙速度所能跟得上的。《水浒传》第二三回:“説时迟,那时快, 武松 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红楼梦》第十五回:“説时迟,那时快,猛然间一个人从身后冒冒失失的按住,也不出声,二人唬得魂飞魄散。” 茅盾 《喜剧》一:“说时迟,那时快,瘦男子一边拉长着那个‘来’字调,一边刚要向后转走,却不料青年 华 已经抓住了他的胳膊。”
“说时迟,那时快”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用于形容事情发生得极其迅速或突然,强调叙述的速度赶不上实际动作的发生。以下是详细解释:
注音与释义
拼音为shuō shí chí, nà shí kuài,字面意思是“讲述时显得迟缓,但事情发生时却极快”。它常被用于旧小说或说书场景,表示动作发生的速度远超语言描述所需的时间。
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最早见于明代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二十三回。例如武松打虎的情节中写道:“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也有类似用法。
用法特点
英文对应表达
可译为“abruptly” 或“in the blink of an eye”,体现瞬间发生的含义。
例句:
“说时迟,那时快,他一个箭步冲上前接住了坠落的婴儿。”
(通过动作与叙述的时间差,突出反应的迅速性)
《説时迟,那时快》是一句成语,意为“说起来时间已经很晚,但实际行动已经很快”。它形容在许多情况下,时间的感受与实际情况不一致。
《説时迟,那时快》的部首是言字的讹误部首讠,共3个笔画。
《説时迟,那时快》最早出自清代纪晓岚的《贫家故事》:“又喜就忙,算起帐务日夜不还而急,吃饭便是是忧心忡忡。……一年之期既半,不过一月之账款,讵料及至此日,却无一点筹措,问之已千叮咛,保证必行。”,后形成成语。
在繁体字中,它是「説時遲,那時快」。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説」一字也可写作「说」,「時」一字也可写作「时」。
他本应该早点离开的,可他等待了太久,最终就是一个《説时迟,那时快》。
- 趁机时:利用适当的时机 - 吃力不讨好:做事付出很多努力,却得不到任何好处 - 迫不及待:等不及,非常着急
近义词包括「时不我待」和「时不待人」,意思相似,都形容时间不等人。
与《説时迟,那时快》相对的反义词是「时不我待」,意为时间不等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