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真珠,珠玉,宝石。末,也写作“摩”。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蓝摩国》:“﹝太子﹞於天冠中解末尼寳,命僕夫曰:‘汝持此寳,还白父王。’”
(2).宗教名。详“ 末尼教 ”。
(3).同“ 末泥 ”。 元 无名氏 《蓝采和》第一折:“有那远方来看的见了呵,传出去説, 梁园 棚勾栏里末尼 蓝采和 做场哩。”
"末尼"(mò ní)是一个源自梵语的汉语音译词,在佛教及古代文献中有特定含义,主要指向两种核心释义:
指佛教传说中的珍宝"摩尼宝珠",梵语原词为"maṇi"(मणि),象征佛法能如宝珠般清净无染、破除烦恼、满足众生愿望。
经典释义:
"末尼"即"摩尼",译为珠、宝、如意等,谓此宝光净不为尘垢所染,且能随意所求、普雨众宝。《佛学大辞典》
文献例证:
唐代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载:"譬如末尼天宝,映彻十方。" 喻佛法智慧如宝珠光明遍照(《大正藏》第74册)。
在汉译佛经中亦用于音译外道修行者或神祇名称,如:
该词属宗教文化专有名词,现代汉语日常极少使用,仅见于佛学文献、历史研究或古籍注释中。其核心含义始终围绕"珍宝"与"宗教音译"两条脉络,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参考资料:
“末尼”是一个多义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类解释:
指真珠、玉器或宝石,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太子曾解下“末尼宝”交予仆人。该词中的“末”也写作“摩”,可能与梵语音译相关。
指末尼教(即摩尼教),为波斯人摩尼创立的宗教。该教融合佛教、基督教等思想,唐代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提到“末尼教”是摩尼教的别称,强调其教义传播中的一致性特点。
同“末泥”,指宋元杂剧中的男性主角。如元代《蓝采和》杂剧提到“末尼蓝采和做场”,即演员扮演末泥角色登台表演。
百二金瓯绑缚表树币锦兵谋不糂尘凡驰辔穿一条裤子搭夥簟席吊牌钓奇帝祜遁名匿迹恩德仿佛房状公份寡味骨刺黑古笼冬洪威焕耳怳惝护城河秽溷浑混浑芒嘄呱街市惊唬九过即兴积玉堆金娟巧烂妙略城练识梅槐绵甲面讦墓石南山叟挠节昵好怒步耆定妾妇之道镕铄入火赴汤褥特鼠山家宗恬寂推目望路卧不安枕想不开香港纸谢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