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底的意思、兀底的详细解释
兀底的解释
见“ 兀的 ”。
词语分解
- 兀的解释 兀 ù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兀鹫。“蜀山兀,阿房出。” 高高地突起:兀然(.高高突起的样子;.突然;.昏沉无知的样子)。突兀。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兀那。兀的(?)(.这,这个;.怎么,怎的
- 底的解释 底 ǐ 最下面的部分:底层。底座。底下(a.下面;b.以后)。海底。底肥。 末了:年底。月底。到底。 根基,基础,留作根据:刨根问底。底蕴。底稿。底版。 图案的基层:白底蓝花的瓶子。 何,什么:底事伤
专业解析
“兀底”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或某些方言中。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核心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本义与核心含义:突兀的底部或尽头
- “兀”本义指高耸、突出,引申为“突兀”“浑然”之意(《说文解字》:兀,高而上平也)。
- “底”指底部、尽头、根底。
- 因此,“兀底”字面可理解为“突兀的底部”或“(达到)根本、彻底的程度”。它强调一种鲜明、彻底、直达根本的状态或程度。
二、主要用法与引申义:
-
用作副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极其”“非常”“彻底”:
- 这是最常见的用法。强调性质或状态达到了顶点、极限或最根本的程度。
- 例证: 元代杂剧《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兀底般烦恼!兀底般愁闷!”(意为:多么烦恼!多么愁闷!)(此处指代《西厢记》文本,具体版本可参考权威出版社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校注本)。
- 例证: 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兀的不是我媳妇儿!”(意为:这可不就是我的媳妇儿!此处“兀的”表强调指认,亦含程度意味)。
-
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个”“这样”(常写作“兀的”):
- 用于指代眼前或上下文中提到的人、事、物,带有一定的强调或感叹意味。
- 例证: 同见《窦娥冤》例:“兀的不是我媳妇儿!”(指代眼前人)。
- 例证: 《水浒传》第十六回:“兀的不是歹人来了!”(意为:这不就是坏人来了吗!)。
方言留存:
在部分北方方言(如山西方言)中,“兀底”(或读作类似“wù dǐ”的音)仍有使用,主要保留其程度副词的用法,表示“非常”“特别”“很”的意思,用于强调形容词的程度。
权威性说明:
“兀底”(及其常见变体“兀的”)的释义主要依据其在经典古代文学作品(如元杂剧、明清小说)中的实际用例,并参考了权威汉语工具书如《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的收录和解释。这些文献和辞书是研究古汉语词汇意义和用法的重要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兀底”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与用法
-
作为代词或助词
“兀底”是“兀的”的异写形式,常见于古代汉语或方言中,主要作用为:
-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个”或“那”,例如“瞧他兀的模样”()。
- 加强语气:用于句首或句尾,表达惊讶、强调等情感,如“兀的那个平章到来也”(、)。
-
文言文中的特殊用法
在文言文中,“兀底”可表示反问,如“不同连用时表示反诘”,相当于“这岂不”()。
二、方言与网络延伸义(需谨慎参考)
部分低权威来源提到:
- 方言含义:某些地区表示“突然”或“下方”()。
- 网络用语:作为语气词表达惊讶或疑惑(、),但缺乏广泛认可。
三、争议性解释
提到“兀底”是源自蒙古语的成语,意为“勇敢果断”,但其他高权威来源未支持此说法,可能为特定词典的独立释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 核心意义:作为“兀的”的变体,主要用于指示或强调。
- 使用建议:在正式文本中参考权威词典(如、4、6),方言或网络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验证。
别人正在浏览...
鞍屉笔机常格楚江萍慈宠爨桂粗十番殚弊得尺得寸彫虫钓几丢翻夺得敷对钢板鬼帅海底横顺花茶讳所蕙棠交混嘉士及第讦斥慷慨解囊狼星柳枝词曼陁悯宥闹荒荒尼止弄松拍案叫绝庞庞愆痾乔柯洽足日进斗金如上如埙如箎三花聚顶赏赐盛府受符收买人心输纲谈赏天鼓髫齿调嘴调舌铁鑛顽悍问牛知马卧椅侮弄雺雺无线电台闲茶浪酒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