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发露的意思、发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发露的解释

(1).显示;流露。 汉 王粲 《神女赋》:“称诗表志,安气和声。探怀授心,发露幽情。”《南史·焦度传》:“ 度 於城楼上肆言駡辱 攸之 ,至自发露形体秽辱之,故 攸之 怒,改计攻城。”《朱子语类》卷七十:“初六是那小人欲为恶而未发露之时。” 明 黄绾 《明道编》卷二:“凡人之学,有之必欲发露,故以能默为难。” 鲁迅 《且介亭杂文·说“面子”》:“这类脾气,是‘绅商’也不免发露的: 袁世凯 将要称帝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劝进表中为‘有面子’。”

(2).揭露。《后汉书·陈忠传》:“是以盗发之家,不敢申告,邻舍比里,共相压迮,或出私财,以偿所亡。其大章著不可掩者,乃肯发露。” 宋 范仲淹 《再奏雪张亢》:“其 张亢 所奏二事,若未有发露,乃是自首。” 鲁迅 《华盖集·通讯二》:“要救正这些,也只好先行发露各样的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来。”

(3).指被揭露。 清 王士禛 《居易续谈》:“夫 魏忠贤 者……至 崇禎 初年,罪状发露,押往祖陵,潜行自尽,磔尸 河閒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发露"是汉语中具有复合语义的词语,其核心含义可从两个层面解析:

一、揭示显露义 指将隐藏的事物公开展现。《汉语大词典》释为"揭露、暴露",常用于描述真相、罪行或隐秘情感的显现过程。例如清代文献《平定台湾纪略》载"贼匪情形发露,自应官为查办",此处指罪行被揭露。现代汉语中该用法多用于书面语境,如"发露社会阴暗面"。

二、佛学忏悔义 佛教典籍中特指通过忏悔消除罪业。《佛学常见辞汇》定义为"发起显露过去之罪而进行忏悔",强调通过自我披露达成精神净化。天台宗典籍《摩诃止观》有"发露诸恶,如雨涤众秽"的表述,用自然意象比喻忏悔效果。该用法至今仍见于佛教仪轨,如法会中的发露忏悔环节。

(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佛学常见辞汇》中华书局1999年修订本)

网络扩展解释

“发露”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fā lù,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显示或流露
    指情感、意图等自然表露。例如:

    • 汉王粲《神女赋》中“发露幽情”,意为流露内心的情感。
    • 《朱子语类》提到“小人欲为恶而未发露”,指恶念尚未显露。
  2. 揭露(主动行为)
    指将隐藏的事物公之于众。例如:

    • 《后汉书·陈忠传》中“其大章著不可掩者,乃肯发露”,指罪行被揭露。
    • 鲁迅用“发露各样的劣点”表达揭露社会问题。
  3. 被揭露(被动状态)
    指事物本身因外部原因暴露。例如:

    • 清代王士禛记载魏忠贤“罪状发露”,即罪行最终被公开。

二、佛教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在佛教中,“发露”指忏悔时坦白过失、毫无隐瞒的行为,强调内心的真诚与改过。如搜狗百科提到:“发露谓显露表白所犯之过失而无所隐覆”。

三、用法与示例

四、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或佛教相关文献中的详细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败国亡家班姬砭庸针俗避贼避正堂不苟不老衣豺狼当道柴米油盐产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晨衣赐谥翠緑倒除颠扑不磨渡头凡口奉扬干矢橛觥饭不及壶飧公座光感应谷公海红还觊寒威遑暇奸富菁藻计想款目累棊良算蝼蚁尚且贪生率素马牦蛮珍海错茂典暖调盘头鞶组擗摽青玉虬穷新漆烟去得三七斋三舍生逝踵庶尤檀檀桃李土地改革瘟神爷五和黠猾销瘠逍遥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