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aches and plums] 桃花和李花;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喻人的青春年少;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1).桃花与李花。《诗·召南·何彼襛矣》:“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后因以“桃李”形容貌美。 唐 张说 《崔讷妻刘氏墓志》:“珪璋其节,桃李其容。”
(2).《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后遂以“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唐 刘禹锡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资治通鉴·唐则天后久视元年》:“ 仁杰 又尝荐夏官侍郎 姚元崇 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 仁杰 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明 李东阳 《胡忠安公挽诗四十韵》:“桃李当时盛,葭莩后代连。”川剧《柳荫记》第三场:“老朽 孟继轲 ,设馆 尼山 ,数十余年,循循善诱,教人不倦,门前桃李,广遍 江 南。”
(3).喻人的青春年少。 明 徐渭 《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貽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清 姚鼐 《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吾尝閲 归熙甫 作《顾文康之女寿序》,言其家隆盛,能以艳阳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风霜之撡。”
(4).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唐 李白 《赠韦侍御黄裳》诗之一:“桃李卖阳艷,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宋 叶适 《周会卿》诗序:“一干之兰,芳香出林,岂纷然桃李能限断哉!”
桃李(táo lǐ)是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一、植物本义 指蔷薇科桃树与李树的并称。《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指出,桃李原指两种常见果树,春季开花,桃树花色粉红,李树花色洁白,常并列用于描述春景,如"桃李争妍"。
二、比喻义 比喻栽培的后辈或所荐人才,语出《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后衍生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经典比喻。《汉语大词典》引《资治通鉴·唐纪》中"天下桃李,悉在公门"佐证此义项。
三、成语衍生 "桃李满天下"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对狄仁杰门生遍朝的记载,现专指教育者培养人才众多。此成语被《中华成语大辞典》收录为褒义用法,体现师道传承理念。
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韩诗外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校注本
《中华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桃李”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层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桃花和李花,属于两种常见的春季花卉。例如《诗经·召南·何彼襛矣》中“华如桃李”即描述其繁盛艳丽之态。
比喻学生或栽培的后辈
源自《韩诗外传》典故: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因罪逃亡,后反思自己培养的人才(桃李)未报恩,反遭背叛。后人用“桃李”代指老师培养的学生,如“桃李满天下”。
例句:老校长执教数十年,桃李盈门。
象征教育成果
强调教师育人如同种植桃李,需长期耕耘方能收获硕果,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或诗词背景,可参考《韩诗外传》《诗经》等文献。
闇黮安愈白合绑扎北鄙之声欻砉辞听诞谩不经蹈实垛草发球诰命人高辟呱嗒板过次寒宂汇荐降幅讲经浇沃脚子货节错脊觳景物敬语金口浸渊居学裂变棂轩麟文力心卵壳胪句沦堕旅窜猫睛明日名堂明燥末煤徬徨失措泼皮赖肉青葽期稔求亲靠友齐物论神化神乳世父嗣位速滑太亲翁雾化闲替闲悠悠谢惭斜窥细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