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吴三桂的意思、吴三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吴三桂的解释

吴三桂(1612-1678) : 清代藩王。字长白,高邮(今属江苏)人。明末担任辽东总兵,驻防山海关。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他与农民军为敌,引清兵入关,受封为平西王。又为清兵先驱,镇压陕西、四川等地农民起义军。后又攻入云贵地区,俘杀南明永历帝。镇守云南,拥兵割据。康熙帝下令撤除藩王后,他发动叛乱。1678年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大周。不久病死军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吴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长伯,明末清初著名军事将领、政治人物。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吴三桂

读音:Wú Sānguì

词性:专有名词(历史人物)

释义:

明末辽东总兵,后降清封王,因叛清引发“三藩之乱”。其名象征明清易代之际的复杂政治抉择与争议性历史角色。


二、历史背景与词义延伸

  1. 身份定义

    • 明朝将领:崇祯年间任宁远总兵,镇守山海关,抵御清军。
    • 降清关键人物:1644年引清兵入关,助清击败李自成农民军,受封“平西王”。
    • 叛清首脑:1673年起兵反清,自立为周帝,史称“三藩之乱”。
  2. 文化符号意义

    • “冲冠一怒为红颜”:野史载其因陈圆圆被掳而降清(出自吴伟业《圆圆曲》),成为文学中“情感与家国矛盾”的典型意象。
    • “贰臣”代表:明清史籍对其评价两极,既肯定军事才能,亦批判其反复叛变。

三、权威文献引用

  1. 《清史稿·吴三桂传》

    “三桂仕明为总兵,镇宁远……自成陷京师,三桂降清,封平西王。后以削藩叛,僭号称周。”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

  2. 《辞海》(第七版)

    定义其为“明末清初将领”,强调其“引清兵入关”及“三藩之乱”的历史作用。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第2304页)

  3. 《中国历史大辞典》

    指出吴三桂的叛降行为“加速明清政权更迭”,反映明末武将集团的生存困境。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


四、相关典故与成语


五、学术评价要点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上述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生于辽东。其父吴襄为锦州总兵,舅舅祖大寿是辽东名将,家族背景显赫。

一、生平与主要事迹

  1. 明朝时期
    早年以武举入仕,崇祯年间任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吴三桂因陈圆圆被掳(据传)及政治权衡,选择降清,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受封平西王。

  2. 清朝时期
    助清廷镇压农民军和南明势力,1661年俘杀南明永历帝,晋封平西亲王,与耿精忠、尚可喜并称“三藩”。1673年因康熙撤藩起兵反清,1678年在衡阳称帝,国号“大周”,同年病逝。

  3. 家族结局
    其孙吴世璠继位后,三藩之乱于1681年彻底失败,家族遭清廷清算,仅少数后裔逃至贵州隐姓埋名。

二、历史评价

吴三桂一生经历复杂,既是明朝叛将,又是清朝功臣,最终成为反清领袖。其选择深刻影响了明、清两代政权更迭,但也因反复无常被后世诟病。现代史学界对其评价多强调时代背景下的矛盾性,而非单纯以“汉奸”或“英雄”定义。

三、补充信息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军事策略或家族细节,可查阅权威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闇劣把风背膂遍迭並概道秘钓竿手诋诘冬烘多管二十四考中书令番舶饭馆繁穰搞花样冠履倒易归潮蛊冶豪荡鸿胄頮濯胡七乱八奸钱交嘴雀掎裳连襼籍赋静影沉璧技养积儹屩鼻军吏勘察空乏腊鸡老阴两着儿撩天燎原榴花天酒轮焉奂焉螺甸门绪岷汉鹏云翩翻匹夫不可夺志也譬抑萁服轫车升擢时家孰若淑慎思绪松文纸搜岩采干同判详讯闲职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