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尚的操守。《艺文类聚》卷二十引 晋 陆机 《述先赋》:“抱朗节以遐慕,振奇迹而峻立。” 晋 陆云 《答孙显世》诗之七:“引服朗节,克明峻轨。遵彼中皋,於穆不已。”
“朗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解释:
这一解释源自古代文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支持。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解释为“节日的明亮与喜庆氛围”,但此用法缺乏古典文献依据,可能是基于字面(“朗”指明亮,“节”指节日)的现代引申。
朗节,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它的部首是月(明示月份)和木(指朗月的树木),一共有8个笔画。
朗节一词最早出现在《唐诗·李白集》中的《月下独酌四首之四》诗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里的“月”和“影”就是指朗月和木影。
朗節(繁体字)
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木字的上方曾常常加一个小点。朗字的写法也有变化,从最早的象形变成了现代的组合字。
1. 这个月是朗节,晚上能看到明亮的月亮。
2. 这棵树下的阴影很凉爽,我们可以在朗节时坐在那里欣赏月亮。
朗朗乾坤、朗朗乾坤、朗朗乾坤、朗朗乾坤
月下、明夜
昏暗、无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