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谤木的意思、谤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谤木的解释

相传 尧 舜 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让人在上面写谏言,称“谤木”。见《史记·孝文本纪》《后汉书·杨震传》:“臣闻 尧 舜 之世,諫鼓谤木,立之於朝。”后世因于宫外立木以示纳谏,仍称“谤木”。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匦使》:“ 梁武帝 詔于谤木肺石旁各置一函,横议者投谤木函,求达者投肺石函,则今之匭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巴陵本末》:“朕访落伊始,首下詔求讜言,盖与諫鼓、谤木同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谤木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的政治文化符号,最初指代统治者用于纳谏的木制器具。《汉语大词典》记载,谤木最早可追溯至尧舜时期,据《吕氏春秋》所述,舜帝曾“立诽谤之木”,即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供百姓刻写对政事的批评建议,木柱顶部横板形似华盖,方便书写。

这一制度在《后汉书·孝桓帝纪》中亦有印证,被称为“进善旌、诽谤木”,其核心功能是鼓励民众监督朝政。汉代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解释,谤木材质多选用质地坚硬的桓木,因此又称“桓表”,后世逐渐演化为象征皇权的华表。

谤木的设立体现早期民主议政思想,其形制演变反映了古代政治文明的进程。唐代类书《艺文类聚》引《尸子》记载,谤木最初“书其过失于表”,后因秦代专制加强逐渐失去纳谏功能,最终成为宫殿前的装饰性建筑构件。这一演变过程在《古今注》等古籍中均有详细记述。

网络扩展解释

“谤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工具,主要用于收集民众谏言。以下是详细解释:

1.起源与功能

2.形式与演变

3.历史记载

4.现代关联

“谤木”是中国早期政治开明的标志,通过鼓励民众批评时政,辅助统治者改进治理。其名称中的“谤”体现了古汉语词义的演变,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班駮陆离半导体化学薄相赪面陈丘出使除巳跌脚递兴递废噩异凤凰窠风茄凤茸浮爵赋生伏天刚劲跟踪歌响官街撼落撼树蚍蜉喝六呼幺恨火货帛火耗江西腊孑然惊恠经官靓饰开剖刊本连疮猎靴卖傲满世界命敕明儿个谬法暖锅黔首前沿倾城琼英善人义士擅兴生硬沈冥神通力十八侯霜刀松柏后凋送亲它日体德蹄尾凸透镜五十弦五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