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书·王衍传》:“ 魏 正始 中, 何晏 、 王弼 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 衍 甚重之。惟 裴頠 以为非,著论以讥之,而 衍 处之自若。”后以“谈无”指谈说“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观点。 宋 苏轼 《明日南禅和诗不到故重赋数珠篇》之二:“説有陋 裴頠 ,谈无笑 王衍 。”
“谈无”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哲学背景下的特定概念
源自魏晋玄学思想,特指何晏、王弼等人提出的“以无为本”的哲学观点。根据《晋书·王衍传》记载,这一学派认为“无”是万物生成与存在的根本依据。例如苏轼在诗中用“谈无笑王衍”讽刺王衍空谈玄理,脱离实际。
现代引申的批评性含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成语,形容言论空洞、缺乏实质内容,可能受历史典故中“空谈玄理”的影响演变而来。但需注意,此用法在古籍中并无直接对应,更多是现代对历史典故的引申。
注意:若在古籍或学术讨论中遇到“谈无”,通常指向第一种哲学含义;日常语境中若使用,则可能偏向第二种批评性含义。建议结合上下文进一步判断。
“谈无”是一个成语,意为没有什么可谈的。它用来形容事情或情况没有可议论、可商谈的余地。
成语“谈无”的拆分部首是言和无,其中“言”是指话语,而“无”表示没有。它的总笔画数为9个。
成语“谈无”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演义》中的一段对话。繁体中则为「談無」。
在古时候,成语“谈无”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哪种写法,都能准确表达这个成语的意思。
他的观点太偏激了,根本没有什么可谈无。
谈无批示、谈无头绪、谈无恶意。
无从谈起、无可厚非。
有话可说、有议论的余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