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六鰲 ”。神话中负载五仙山的六只大龟。相传 渤海 之东,有一深壑,中有 岱舆 、 员峤 、 方壶 、 瀛洲 、 蓬莱 五山,乃仙圣所居之地。然五山皆浮于海,常随潮波上下往还。“帝恐流於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 禺彊 使巨鼇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 龙伯 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於是 岱舆 、 员嶠 二山流於北极,沉於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事见《列子·汤问》。 唐 李白 《登高丘而望远海》诗:“登高丘,望远海,六鼇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明 夏完淳 《代人赠镇府》诗:“六鼇还镇澥,八柱独承天。”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回港舟中诗》:“雄驱岛屿飞千里,怒战貔貅走六鰲。”
“六鼇”是汉语中的一个神话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六鼇”指神话中负载五座仙山的六只巨龟(或大鳖)。异体字也写作“六鳌”,其中“鼇”与“鳌”相通,均指传说中体型庞大的神龟。
据《列子·汤问》等古籍记载,渤海以东有五座仙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因漂浮于海上常随潮水动荡。天帝命禺彊驱使十五只巨鳌分三批轮流托举仙山,每六万年轮换一次,使山体稳固。后因龙伯国的巨人钓走六只鳌,导致岱舆、员峤两座仙山失去支撑,沉入北极,仅剩三座留存。
这一神话常被用于比喻宏伟的支撑力量或非凡的负载能力,在文学作品中多象征稳固与神力。例如,李白《登高丘而望远》中“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即化用此典,表达世事变迁的慨叹。
现代汉语中,“六鳌”多见于古典文学赏析或地名(如福建漳州六鳌半岛),日常使用较少,更多作为文化意象存在。
《六鼇》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六个骨节的大脚趾头”。
《六鼇》的部首是“⺼”(肉),共有12个笔画。
《六鼇》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六鼇”。六鼇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据说形态特殊,有六个骨节的大脚趾头,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存在。
《六鼇》的繁体字为「六鼇」。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一些汉字与现代写法有所不同。关于《六鼇》这个词的古代写法可能因时代和文化差异而有所变化,但对于这个词,没有查找到特定的古代写法。
1. 他的脚趾头异常宽大,看起来像是六鼇。
2. 这只怪兽有一双奇特的脚趾,形状酷似六鼇。
1. 六鼇神兽
2. 六鼇之足
3. 六鼇趾头
《六鼇》在指代六个骨节的大脚趾头时,暂无明确的近义词。
在指代六个骨节的大脚趾头时,并无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