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六鼇的意思、六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六鼇的解释

亦作“ 六鰲 ”。神话中负载五仙山的六只大龟。相传 渤海 之东,有一深壑,中有 岱舆 、 员峤 、 方壶 、 瀛洲 、 蓬莱 五山,乃仙圣所居之地。然五山皆浮于海,常随潮波上下往还。“帝恐流於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 禺彊 使巨鼇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 龙伯 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於是 岱舆 、 员嶠 二山流於北极,沉於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事见《列子·汤问》。 唐 李白 《登高丘而望远海》诗:“登高丘,望远海,六鼇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明 夏完淳 《代人赠镇府》诗:“六鼇还镇澥,八柱独承天。”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回港舟中诗》:“雄驱岛屿飞千里,怒战貔貅走六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六鼇是汉语词汇中具有神话色彩的专有名词,其本义指古代传说中背负仙山的六只巨龟(或写作“鳌”)。据《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之东有五座仙山,因无根基随波飘荡,天帝命禺疆驱使六只巨鼇负载山体,使其稳定,故称“六鼇”。该词在文学作品中常象征神力或宏大功业,如李白《登高丘而望远》诗云“登高丘,望远海,六鼇骨已霜,三山流安在”,即以“六鼇”暗喻神话时代消逝后的苍茫意境。

从引申义看,“六鼇”可代指功勋卓著者或国家栋梁。宋代诗人陆游《醉歌》中“六鼇摇动海山倾,谁入沧溟斩巨鲸”一句,即以“六鼇”喻指匡扶社稷的能臣。此外,该词亦含地理意象,如《楚辞补注》将“六鼇”与蓬莱、方丈等仙山关联,强化了其作为神话载体的文化属性。

需注意的是,“鼇”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海中大龟”,其异体字“鳌”多见于后世文献,二者通用,但“六鼇”作为固定词组多保留古体写法,体现词汇传承的稳定性。

网络扩展解释

“六鼇”是汉语中的一个神话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词义解析

“六鼇”指神话中负载五座仙山的六只巨龟(或大鳖)。异体字也写作“六鳌”,其中“鼇”与“鳌”相通,均指传说中体型庞大的神龟。

2.神话背景

据《列子·汤问》等古籍记载,渤海以东有五座仙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因漂浮于海上常随潮水动荡。天帝命禺彊驱使十五只巨鳌分三批轮流托举仙山,每六万年轮换一次,使山体稳固。后因龙伯国的巨人钓走六只鳌,导致岱舆、员峤两座仙山失去支撑,沉入北极,仅剩三座留存。

3.文化寓意

这一神话常被用于比喻宏伟的支撑力量或非凡的负载能力,在文学作品中多象征稳固与神力。例如,李白《登高丘而望远》中“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即化用此典,表达世事变迁的慨叹。

4.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六鳌”多见于古典文学赏析或地名(如福建漳州六鳌半岛),日常使用较少,更多作为文化意象存在。

别人正在浏览...

班台薄海腾欢菶菶不好惨醋藏诸名山骋志貙貚慈旨荡决悼栗大岯打顐帝女低切丢弃东京梦华录短不了分发缝人芬若赴汤蹈火纲盐骨董行欢哥诲盗诲淫护霜岕荈兢兢翼翼尽日赳武亢宗枯落灵星临事而惧龙歌漏逸逻缉毛烘烘茅靡孟轲纳税暖席陪吊骈联破死拉活牵弓秦邮帖任甚么乳石审罚石鼈视线授餐束发素心人提纲通圆望巴巴写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