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席。因其清凉如沾露,故称。 唐 元稹 《解秋》诗之五:“露簟有微润,清香时暗焚。” 唐 白居易 《池上夜境》诗:“露簟清莹迎夜滑,风襟瀟洒先秋凉。”
“露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古典诗词注解或权威辞书。
露簟(lù diàn)是指在晚上睡觉时床上铺的凉席。这种凉席常用于夏季,因其能散热、透气而广受喜爱。
露簟的部首拆分为雨(yǔ)和示(shì),总计11个笔画。
“露簟”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齐风·东门之池》:“露簟启其扉。”其源于古时期人们在温暖的季节选择凉爽地就寝的习惯。
在繁体字中,露簟的写法为「露墊」,与简体字略有不同。
在古代汉字中,露簟通常写作「露席」,其中的“席”指的是用竹篾或草编制而成的床席。
1. 夏日的夜晚,躺在露簟上,清凉宜人。
2.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着清风拂面和露簟带来的凉爽。
1. 床露簟:指在夜晚或炎热的季节睡觉时,只铺床上的凉席。
2. 簟席清凉:形容凉席舒适凉爽,带来舒心的感觉。
1. 凉席:有别于厚重的被褥,凉席常用于夏季,能让人感觉清凉。
2. 草席:由草编制而成的床上铺盖,与露簟功能相似。
1. 榻席:指厚实的被褥、席子,常在寒冷的季节使用。
2. 暖被:在寒冷的日子使用的厚被子,与凉席形成对比。
【别人正在浏览】